本构关系采用的是混合强化模型,跑出来的滞回曲线为什么没有下降段?

浏览:376 回答:3
本构关系采用的是混合强化模型,跑出来的滞回曲线为什么没有下降段?的图1


邀请回答 我来回答

全部回答

(3)
默认 最新
北望逸尘
这个需要具体根据模型来调试,滞回的下降段,捏龙,都是要调试
11月19日
评论 点赞 1
1点

1.滞回曲线的形状除了和本构有关,还和结构形式有关;

2.检查几何非线性是否打开,如果结构存在局部屈曲,不开几何非线性的话会导致反力升高;

3.增加进入材料柔性损伤,模拟材料后期断裂。

11月20日
评论 点赞
悟空,别跑~
本构模型中的滞回曲线反映了材料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力学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在塑性变形和硬化过程中。对于混合硬化模型(通常包括同一模型中的各类硬化机制,如各向同性硬化、动态恢复等),滞回曲线通常会表现出循环加载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如果在模拟结果中观察到滞回曲线缺乏下降段,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硬化规则设定问题:混合硬化模型中涉及到不同的硬化机制(例如各向同性硬化、运动硬化等),如果这些机制设定不合理,特别是硬化参数设置不当,可能导致材料在卸载时没有明显的软化行为,从而滞回曲线不会出现下降段。你可以检查硬化规则,确保它们能够合理地模拟材料的退火、软化或屈服后的行为。 屈服准则不合适:屈服准则决定了材料何时从弹性行为转为塑性变形。如果屈服准则的设置过于保守(例如屈服应力较大),则即使在某些应力下,材料可能不会出现预期的塑性卸载行为,导致滞回曲线没有下降段。 模拟时间步长过大:如果数值模拟中的时间步长过大,可能会导致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应力和应变变化不够细致,无法捕捉到应力的下降段。尝试减小时间步长,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材料的弹性-塑性过渡:某些材料的弹性-塑性过渡可能非常平滑,特别是在某些温度或应变速率下,卸载过程中的塑性变形没有明显的滞后行为。因此,滞回曲线的下降段可能会变得非常微弱或者根本没有。 数值求解算法问题:如果数值求解方法(例如迭代算法)在处理材料的非线性行为时不够精确,可能导致滞回曲线的预测出现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更精确的求解方法,或者调整求解参数。 材料本身的特性:某些材料(例如某些钢材或者复合材料)在特定的加载条件下,可能表现出非常小的软化行为,甚至在卸载时应力并不会显著降低。此时,滞回曲线的下降段可能非常不明显,甚至消失。
11月19日
评论 点赞

没解决?试试专家一对一服务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