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小棒棒抓起来烧烤了40年-蠕变试验
开放群:566811107(资料多,不仅限交流)
群一:836281296
群二:594368389
群三:1080606488
群四: 678357196
我的qq: 209870384有兴趣的可以加我,交流模型。
今天要讲一个把金属小棒棒们关到“炼丹炉”里,持续烧烤了40多年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在位于东京目黑区的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NIMS)里,有个15*50平方米大的房间,房间里挂着380个类似于烤炉的仪器,这些仪器里面日夜烘烤着一些金属辣条。
金属条们正在做日复一日的蠕变试验。
什么是蠕变试验?
这就要从用久了会炸的高压锅说起了。
金属蠕变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钢铁、铝合金等金属材料虽然已经很硬了,但也不是永远不会损坏的物质。在高温下,金属会像塑料那样随时间变形拉伸,最后破裂,这就是蠕变。当然,某些材料,比如铅和玻璃在常温下也会发生蠕变,但是速率比较低。
火力发电站的金属管道要承受高温高压
火力发电厂的管道、你家的高压锅、涡轮叶片、核电站的容器就是这样的高温高压环境。为了防止这些设施设备爆炸出事故,就需要仔细研究金属在高温和应力下的反应。
飞机喷气引擎里的金属蠕变
@westmoreland mech
有人说看看教科书,用理论进行计算不就好了?
不不不。教科书上一般说,蠕变会经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会如何如何,但是实证数据发现,现实和教科书有所差异。
比如,奥氏体不锈钢(最常见的不锈钢,产量约占所有不锈钢的2/3,用于制造餐具,外科手术器械等)SUS316在高压下的蠕变行为类似于教科书的描述,但是在低压情况下的蠕变速率(单位时间的蠕变变形)却和教科书不一致。
用途广泛的马氏体不锈钢
另外,在设计高温中运作的机械时,需要在材料的无蠕变(NC)或者可忽略蠕变(NEC)区域内进行,因此必须要提前进行测试,蠕变试验就是这样出现的。
听起来蠕变测试和一般的实验没有什么不同嘛。
啊不。一般来说,蠕变测试要持续2000小时(83天)以上才能得出有效数据。而想要设定高温下拉应力的标准的话,则要做10万小时(11.4年)的测试,而全世界能够进行10万小时以上的蠕变测试的科研机构并不多。
一起来看看,持续了40年的蠕变测试到底是怎么做的吧。
NIMS 的前身是日本国立金属研究所(NRIM)。日本的材料学研究起步比欧洲晚,但是该研究所从1969年开始就在进行金属蠕变测试。
在 NIMS 的这个测试间里,需要经受高温考验的材料,比如用来建造管道的金属被制成这样的长条状。
然后这种金属长条被放在恒定的高温中烘烤,同时一直被重物拉扯。
来看一下这种蠕变测试仪器。
这个仪器有一个加热器——电气炉,它负责制造恒定的高温环境,上下波动不超过1.5摄氏度。
金属样品被插入这个测试台中。在 NIMS 的实验室里,受测金属包括制造蒸汽涡轮机、锅炉、热交换器、核反应容器的材料。
接着,要在受测金属上挂上温度计和一个测量金属拉伸程度的仪器。
整套装备被塞入电气炉中。
最后,在金属下方挂上砝码。这些重物会从下方拉扯金属,对受测金属施加恒定的拉力。
然后电气炉开始加热。
这个房间里的金属要被测试10万小时以上。2009年6月18日,NIMS 的蠕变测试时长已经达到了348 310小时,仅次于德国西门子的记录——356 463小时,但是西门子的相关实验在2000年终止了。
而到了2011年2月27日,NIMS 取代了西门子,取得了世界上最久的的蠕变测试数据,实验持续时间超过了14 853天(40.7年)。到了2015年,NIMS 的金属蠕变测试依旧在继续。
创下了世界纪录的材料是含碳0.3%的钢材,它是用来制造锅炉和压力容器的材料,实验条件是400摄氏度的高温和294兆帕的高压。
钢材经历40年蠕变后的结果
持续了40年的实验数据,对于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企业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料。
欧洲蠕变合作委员会(ECCC)表示,NIMS 的蠕变测试数据是受到国际承认的金属标准化参考依据。许多科研论文也都会参照这些数据。
比如,2016年,欧盟的一项材料标准制定研究中对欧洲压力容器用钢板X10CrMoVNb9-1(可以制造制造反应器、换热器、分离器、球罐、油气罐、液化气罐、核能反应堆)的计算就基于 NIMS 的数据。
NIMS 的蠕变测试的数据被印发给470个日本科研单位和企业,以及超过220个海外机构。2003年4月开始,这些数据可以在线下载了。2004年,NIMS 和中科院也达成了合作。
2018年,NIMS 又更新了一波蠕变测试数据。而随着新数据的出炉,发电站的安全标准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改。比如,NIMS 的研究发现,钢材强度随时间的蠕变比以前的估计要大,因此实际上发电站的管道替换频率应当提高。
所以...当年孙悟空被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关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冲出来,大声叫了一声...
“我蠕变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ID:steamforkids)
https://c.m.163.com/news/a/EUROHEUD0511C4OP.html?spss=newsapp
查看更多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