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苦旅之天路漫漫:仿真自主征途之(2)中国仿真软件发展崎岖路

本篇,面对中国仿真自主研发的商业化“维谷”,我们“叩天”的任务是找到那条商业成功“天路”。

1.jpg

我们把这段征途的策略简称为“高点起跳、赋能开道”,将通过五节(其中第五节分三次发布)来走完这段漫漫天路:

 

中国仿真发展崎岖之路

 

国内仿真市场的总体规模自从产生之日其就逐年增长,近10年内增长更为明显。虽无确切数字,但通过对各主要供应商的调研做推测,近三年的数据应在30亿~40亿人民币之间。

 

目前在中国市场流通的仿真产品数百款,原厂供应商数十家,通用软件十几家,代理商上百家。本书无意对这些数据做精确的统计和测算,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如此巨大的市场和活跃的产业,却鲜有中国自主研发仿真软件的身影。现在在中国市场上,被普遍应用的仿真软件,大多数都是国外的,其中欧美的居多。

 

尽管如此,我国在仿真理论研究和软件自主开发方面的努力并没有停止过,也有一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系统脱颖而出,如大连理工大学开发的JIGFEX、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开发的HAJIF、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所开发的FEPG、郑州机械研究所开发的紫瑞CAE、航空工业总公司开发的APOLANS、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在美国SAP软件源码基础上开发的SAP84等等。这些软件在1990年代中期其分析能力达到了一定水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并不亚于国外同类产品,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国外商用软件的水平,但后来在国外产品的挤压下逐渐凋零。

 

伴随国际仿真软件的发展,国内仿真软件也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时间上也与国际大体重合。

 

1. 1990年代中期以前

 

这段时期可以认为是中国仿真技术的萌芽期。国内仿真软件开发起步并不晚,基本上从1970年代就开始相关程序的研制。该时期主要以算法理论及程序编制与提升计算性能为主,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称之为软件,只是科研院所为解决科研问题或产品设计中遇到的需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技术问题而编写的数值计算程序,只有参与编写程序的课题组人员才能熟练使用。它们属于专家科研程序,非一般工程师所能掌握。

 

2. 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中期

 

这段时期是国内仿真软件的沉寂期。在这一时期,国外商业仿真软件进入稳定的商业化运作期,不再带有行业特性,更加突出了专业特性,使得无论是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还是工业设计部门的工程师,都能够很便捷地借助国外商业仿真软件快速完成课题研究或产品设计。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仿真软件被广泛应用在装备和产品的研制过程中,逐渐体现出其对制造业的重要性。得益于政策上的许可,科研结构或产品设计部门都纷纷引进商业仿真软件,逐渐抛弃了操作原始的行业专用程序,促进了国产仿真软件的退场。

 

此时正值国外仿真软件的成长壮大期,在市场营销上依靠国内代理商或经销商向企业用户推广产品,另一方面又采用“科研低价”和“高校免费”等战略,促使国外仿真软件迅速占领整个国内市场。此处一个敏感的话题不得不提及,那就是“盗版”问题。任何一家仿真软件的新版本发布后,在数日内国内就可以获得破解版。在很多用户那里,正版与破解版共存,有些企业甚至只有盗版。盗版的存在,让软件新版本刚推出不久便能快速送到个人用户手中,客观上普及了软件的使用。

 

这一时期体制外的仿真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国外商业仿真软件的销售、培训、咨询、二次开发等工作,几乎无人从事仿真软件开发工作。可以说,国内仿真软件自主开发止步于1990年代中期。到今天为止,落后国际水平三十年。

 

3. 2000年代中期至现在

 

这十五年间为国内仿真软件定制化开发期。国外商业仿真软件经过十多年在中国市场的开拓,基本上占领了国内绝大部分市场,涉及各个行业领域。当然,国外商业软件功能再强大,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国内生产、制造、建设中遇到的所有仿真需求,这逐步促生了仿真软件定制化开发服务。国内以“自主仿真软件产品研发”为愿景和使命的公司,到最后多数实质上沦为仿真软件的定制化开发公司。冒自主研发之名,行定制化开发之实,存自主研发之梦,靠定制化项目谋生。

 

2.jpg

仿真苦旅之天路漫漫:仿真自主征途之(2)中国仿真软件发展崎岖路的图3

下期预告

 

天路漫漫:自主仿真征途

之中国仿真软件发展崎岖路

 

本篇,面对中国仿真自主研发的商业化“维谷”,我们“叩天”的任务是找到那条商业成功“天路”。

 

我们把这段征途的策略简称为“高点起跳、赋能开道”,将通过五节(其中第五节分三次发布)来走完这段漫漫天路:

 

1、全球仿真软件发展珠峰起

2、中国仿真软件发展崎岖路(本期)

3、中国仿真自主研发的障碍(下期)

4、中国仿真自主研发的机会

5、 中国仿真自主发展的策略

1. 高点起跳  2. 基础免费

5、 中国仿真自主发展的策略

3. 赋能开道  4. 云化普及

5、 中国仿真自主发展的策略

5. 人才聚合  6. 政府力量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