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载体桩呢??
载体桩是一种全新的施工技术,以桩端土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柱锤冲击成孔,对周围土体进行挤密加固,当沉管到设计标高后,对桩端进行连续填料、夯实操作,并用三击贯入度作为控制指标(三击贯入度为锤重3500kg,落距6.0m,自由落体时贯入的深度),再填以干硬性混凝土,使桩端以下深度为3~5m、直径为2~3m区域约10m3的土体得到最有效的加固挤密,形成自内到外依次由干硬性混凝土、填充料、挤密土体组成的载体,然后再放置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或放入预应力管桩而成。
侧限约束下的土体密实理论,即在入土一定深度下,通过柱锤的势能W×h冲切土层形成孔洞,并迅速填料作为介质进行夯实,反复进行,挤压土体中的水和气,实现土体的最优密实,即地面土体不隆起、邻桩不破坏,形成扩展基础,实现力的扩散。
室内单桩模型试验
室内三桩模型试验
载体桩的受力类似扩展基础。当上部荷载传递到载体后,通过干硬性混凝土、填充料和挤密土体,应力逐渐进行扩散,形成多级的扩展基础,最终将荷载传递到承载力高、压缩性低的持力土层,大大提高了承载力、减少了基础变形。若采用承台梁加载体桩,其受力为一条形基础受力;若采用满堂布置的载体桩时,其受力为筏板基础受力。
1.通过桩基受力,承台梁直接将上部荷载传递到深层地基土中,荷载传递形式简单;
2.单桩承载力高,是相同桩径、桩长的普通灌注桩承载力的2倍左右,并且可以通过调整施工参数调节单桩的承载力;
3.施工工艺简单、质量易控制。施工中无需场地降水,减少了工程量,缩短了工期。施工速度快,施工过程安全文明。
4.不产生泥浆,保护了环境,绿色环保、无污染。
5.该技术还可施工成复合地基的增强体,实现桩土共同受力。
1.载体桩被加固土层可选择一般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残积土、强风化岩、全风化岩。当软塑状态的黏性土、素填土、杂填土、湿陷性土和中风化岩经过成桩试验、载荷试验并满足设计要求时,也可作为被加固土层。
2.载体桩持力层可选择黏性土、粉土、砂土、碎石土、残积土、强风化岩、全风化岩及中风化岩。
3.载体桩即可用于桩基,也可用于复合地基。当采用载体桩作为复合地基中的增强体时,载体桩桩身可不配筋。
4.载体桩桩间距不宜小于3倍桩径,且载体施工时不得影响相邻桩的施工质量。当被加固土层为粉土、砂土或碎石土时,桩间距不宜小于1.6m;当被加固土层为含水量超过20%的黏性土时,桩间距不宜小于2.0m。当采用特殊工艺成孔,对周围地基土影响较小时,可减小桩间距。载体桩桩径一般为400mm--800mm。
1.根据桩位平面布置图进行桩位的放线,确保桩位的准确性;
2.以桩位中心为圆心画出等于桩身直径的线,移机就位;
3.提起夯锤后快速下放,使夯锤出护筒,入土一定深度;
4.用副卷扬机钢丝绳对护筒加压,使护筒底面与锤底齐平;
5.重复3)、4)的步骤,将护筒沿垂直沉入到设计深度;
6.提起夯锤,通过护筒投料孔向孔底分次投入填充料,并进行大能量夯击;
7.填充料被夯实后,在不再填料的情况下连续夯击三次并测出三击贯入度,若三击贯入度不满足设计要求,重复5)和6)的步骤,直至三击贯入度满足设计要求为止;
8.通过护筒投料孔再向孔底分次投入设计需要的干硬性混凝土,并进行夯击;
9.灌注桩身混凝土到一定标高;
预制桩身载体桩
在软土地区施工载体桩,桩身容易出现缩径、断桩等缺陷。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发明了预制桩身的载体桩,将预制桩和载体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发挥了载体承载力高的特点,同时又解决了软土地区施工的缺陷。
载体桩复合地基是指将载体桩施工为复合地基中的增强体。为解决褥垫层调节载体桩与桩间土应力分配的限制,我们将载体桩桩顶一定范围内进行扩径,这样受力时将上部荷载更多地传递到桩顶,通过桩身将荷载传递到深层土体,减少了载体桩复合地基的变形。载体桩复合地基可分为刚性基础的载体桩复合地基和采用土工格栅的载体桩复合地基。
该技术是专门针对高层建筑地基处理而发明的技术,用载体桩取代了传统的CFG中的素混凝土桩,通过刚性基础和褥垫层的共同作用调节载体桩与桩间土的应力分配,形成复合地基的受力。由于载体桩承载力高,提高了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减小了桩数、降低了造价。
该技术是针对市政工程中的路基处理而发明的技术,传统路基的处理采用预压固结的处理方法,该工法施工简单,但工期长。采用土工格栅的载体桩复合地基,通过土工格栅和褥垫层的共同作用实现桩间土与桩的压力分配,使载体桩承担更多的荷载,缩短了桩长、降低了造价。目前该技术在多条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等大型项目中采用。
综上所述,载体桩技术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施工速度,施工过程无污染、低噪音,能有效地保护环境。载体桩技术已经在全国200余个城市的建筑、铁路、公路、电力、煤炭、石油、石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也为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以上都是一家之言,留言区才是主场。
对于载体桩技术,你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回复探讨。
分享 点赞 在看 | 表达你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