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



自然界中一些特殊的凹陷结构,可赋予生命体神奇的功能。譬如,红细胞“两面凹”,是为了提升氧气运输效率;视网膜“中央凹”,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中心视觉的敏锐度和精确度。因此,探索凹面的形成原理并可控地构建凹陷结构,是一件十分有趣、也很有意义的事情。

聚合物球的表面也会出现这种结构,他们将这种表面具有凹陷结构的球体称之为“凹球”。根据球体尺寸、表面凹陷数量和凹陷程度,可将凹球分为纳米碗、多孔球、酒窝球等。目前,通过模板法、共聚物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凹球时,存在步骤较多、过程繁琐等问题。虽然采用均聚物自组装的方法可简化步骤,但对均聚物分子结构的设计有着较高要求。那么,如何将看似不能形成凹球的均聚物变成 纳米凹球( dented nanospheres 呢?

针对上述问题,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后文简称“凹球”)的新方法:用一种小分子二肽(后文简称“小肽”)与均聚物共组装,即可在纳米球表面“挖”出一个“大坑”,从而形成凹球( Scheme 1 )。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1

Scheme 1.“小肽挖坑”示意图:(a)均聚物PHBzoMA在氢键作用和疏水效应驱动下仅自组装成没有凹陷的纳米球;(b)小分子二肽Fmoc-FF-OH为均聚物提供附加的π-π作用,协同氢键作用和疏水效应共组装成凹球。


由于芳香基团间易形成π-π作用,他们选用含有Fmoc基团和苯环的小肽Fmoc-FF-OH,与均聚物PHBzoMA通过溶剂交换法在DMF和水中共组装得到凹球。小肽的引入为均聚物组装体系提供了附加的π-π作用、协同氢键作用和疏水效应,降低了均聚物分子链的运动能力,最终和均聚物共组装成凹球(图1-2)。然而,“小肽挖坑”的能力会受到小肽含量(wF)的影响。在相同的组装条件下,只有加入0 w 14.3 wt%的小肽才能够使球体表面形成凹陷,但小肽含量对凹陷程度无明显影响。此外,在均聚物侧链接枝小肽后形成的共聚物也能自组装形成凹球,证实了小肽的“挖坑”能力(图2)。为了进一步验证“小肽挖坑”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他们还采用了两种分子结构不同的小肽Fmoc-GG-OH(含Fmoc基团,不含苯环)和FF(含苯环,不含Fmoc基团)与均聚物共组装,均能形成凹球。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2

1. (A-D)均聚物PHBzoMA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球,以及与小分子二肽Fmoc-FF-OH共组装形成的凹球的TEM和SEM图(wF = 7.7 wt%VDMF/V水  1/2;组装和透析:pH 7.0,25 °C);(E-H)凹球的结构示意图及结构参数测量图:凹球直径(D),凹口宽度(W)和凹陷深度(H)。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3图2. (A-C)均聚物PHBzoMA自组装、小分子二肽Fmoc-FF-OH自组装以及两者共组装前后的荧光光谱图和UV-Vis光谱图(wF = 0 和7.7 wt%);(D-E)不同接枝密度的二肽接枝共聚物PHBzoMA-g-(Fmoc-FF)自组装形成的凹球(VDMF/V水 = 1/2;组装和透析:pH 7.0,25 °C)


小肽的“挖坑”作用在上述实验中已经证实,但凹球表面的凹陷结构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为了探究凹球的形成过程,他们追踪了不同水含量下小肽F moc-FF-OH 和均聚物P HBzoMA组装体的结构变化。起初,这两种组分在低水含量( C w= 29.8% )下聚集形成了原球(protospheres),原球外层聚合物玻璃化后形成渗透性较差的表面,阻止了有机溶剂小泡的排出。因此,随着水含量的增加,溶剂小泡融合成较大的溶剂泡并向球体边缘移动,导致球体一侧变薄、塌陷形成凹球(图 3 )。由此可见,凹陷结构的形成与原球内部有机溶剂泡的融合和扩散有着密切关系,这为构建可控的凹陷结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通过改变组装条件来调节原球内部溶剂泡曲率,即可调控凹球表面凹陷程度。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4

3. 均聚物PHBzoMA和小分子二肽Fmoc-FF-OH共组装形成凹球的过程(wF = 7.7 wt%VDMF/V水 = 1/2;组装和透析:pH 7.0,25 °C


基于上述思想,他们选用不同的组装温度、有机溶剂种类和溶液pH值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首先,由于温度可以影响非共价键作用强度、改变高分子链的运动能力和柔性,因此他们希望通过改变组装温度来调节凹陷程度。低温(5 °C和15 °C)下,均聚物PHBzoMA和小肽Fmoc-FF-OH共组装时,无法形成凹球。但是,温度升高到35 °C时,则形成了多凹陷球(Multi-dented nanospheres)。这些结果证明了组装温度会影响凹陷结构的形成,但无法调节其凹陷程度(图4)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5

4. 均聚物PHBzoMA和小分子二肽Fmoc-FF-OH在不同温度下共组装形成纳米球和多凹陷球的TEM图和多凹陷球示意图(wF = 7.7 wt%VDMF/V水 = 1/2;组装:pH 7.0;透析:pH 7.0,25 °C


另外,因为高分子在不同溶剂中的分子链柔性和舒展程度存在差异,于是他们使用相同的方法将均聚物和小肽在DMSO中共组装,得到了表面凹口较大、凹陷较浅的凹球(图5 。这些结果表明,基于不同溶剂间的溶解度参数和极性的差异,可以调节原球内部有机溶剂泡的曲率,从而调控凹球表面的凹陷。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6

5. 均聚物PHBzoMA和小分子二肽Fmoc-FF-OH在不同有机溶剂中共组装形成不同凹陷程度的凹球的TEM图和示意图(wF = 7.7 wt%;组装和透析:pH 7.0,25 °C


理论上,改变溶液的pH值可以使PHBzoMA和Fmoc-FF-OH两种分子发生质子化/去质子化。因此,他们将这两种组分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共组装,发现在碱性条件下可以获得表面凹陷程度较大的凹球(图6),可见改变溶液pH值可以诱导分子间产生静电排斥作用,使得原球的体积和内部溶剂泡尺寸、曲率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凹球表面凹陷程度的调节。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7

6. 均聚物PHBzoMA和小分子二肽Fmoc-FF-OH在不同溶液pH下共组装形成不同凹陷程度的凹球的TEM图和示意图(wF = 7.7 wt%VDMF/V水 = 1/2;组装:25 °C;透析:pH 7.0,25 °C


综上可知,他们可以通过改变小肽含量和组装温度控制凹陷的形成,改变有机溶剂种类和溶液pH值调节凹陷的程度,从而制备凹口宽度和凹陷深度不同的凹球。同时,该“小肽挖坑”策略的普适性,在另外一种均聚物 P HpapMA的组装体系中也得到了证实(图7),表明了该策略还可拓展到其他均聚物组装体系。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8

7. (A)均聚物PHpapMA结构式;B-D PHpapMA自组装形成纳米球以及与Fmoc-FF-OH共组装形成凹球的TEM和SEM图(wF = 7.7 wt%VDMF/V水 = 1/2;组装和透析:pH 7.0,25 °C


该成果以“Denting Nanospheres with a Short Peptide”为题发表(Chinese JPolymSci2021, DOI:10.1007/s10118-021-2599-7 。同济大学硕士生林莎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xml-journal.cn/pdfonline/pdf/contentview/2859740425267fe1e304080a749d398478f8370f1158b856aab053447c33fb8c/cjps-2021-0158.pdf


相关进展

同济杜建忠教授团队《ACS Nano》:抗菌又祛活性氧功能的高分子囊泡,实现糖尿病溃疡快速愈合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一边聚合一边组装的PISA技术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宁大孙辉博士:分子内环化诱导结晶驱动自组装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AFM:护肾血管造影囊泡:血管成像不是梦,三重防护保肾康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团队:骨靶向囊泡治疗骨肿瘤

同济杜建忠教授/范震研究员课题组和安大唐汝培教授提出逆转顺铂肿瘤耐药新策略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提出 “酸诱导吸附”和“亲和强化吸引”原理以高效包载生物大分子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JACS:  融合诱导粒子自组装构建四臂囊泡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双冠囊泡治疗牙周炎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氨基酸环内酸酐开环聚合诱导自组装(NCA-PISA)新方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以糖控糖”高分子囊泡新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在均聚物自组装领域取得系列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为高分子囊泡安上“双门控”系统,实现质粒等生物分子的包载与递送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许硕贵教授设计一种新的仿多肽抗菌囊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一箭双雕”促进骨修复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 重力坍陷法构建聚合物纳米碟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基于聚谷氨酸囊泡的抗菌水凝胶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综述:可供脂肪干细胞生长的各类水凝胶支架

同济杜建忠教授提出 “以糖治糖”的糖尿病治疗新策略 

河北大学秦江雷副教授课题组用非温敏聚合物制备出交联诱导温敏(CIT)性的自修复水凝胶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9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10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11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可方便快捷制备纳米凹球的新方法的图12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