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泥石流呢?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是由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混合组成的一种特殊流体。它暴发时,山谷轰鸣,地面震动,浓稠的流体汹涌澎湃,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冲向山外或坡脚,往往在顷刻之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在各地的叫法不一样。西北地区称为“流泥、流石”或“山洪急流”,华北和东北山区称为 “龙扒”、“水泡”、“石洪”或“啸山”,云南山区称为“走龙”或“走蛟”,西藏地区则称为“冰川暴发”,台湾、香港地区称之为“土石流”。
根据泥石流的性质、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发生位置、危害性、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发生频率高低、规模大小、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对泥石流进行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泥石流,然后把各种分类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就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泥石流,为有效防治泥石流提供科学依据。常见的泥石流分类有8种。
粘性泥石流:泥沙、石块与水混合均匀,流体中泥沙和石块的含量多于水,浓稠得像搅拌均匀的混凝土,停留后即使水分丧失还能保持流动时的形态和结构,如堆积物边缘的坡度较陡等。
稀性泥石流:流体中泥沙含量较少,石块和水的含量较多,浓稠性差,停留后随着水分丧失,形态和结构发生变化,如堆积物边缘的坡度变平缓等。
过渡性泥石流:粘性和稀性泥石流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
按泥石流激发的水源条件,泥石流可分为降雨型泥石流、冰川型泥石流、冰雪融化型泥石流和溃决型泥石流。
可分为沟谷型泥石流和山坡型泥石流(也称坡面泥石流)。
沟谷型泥石流一般流域面积大于0.5平方公里,有明显的沟道,水系发育完整。
山坡型泥石流一般流域面积小于0.5平方公里,发生在山坡上,流域发育不完整。
灾情分类 | 死亡人数(人) | 经济损失(万元) |
轻灾 | 0 | 10< |
中灾 | 1-3 | 10-100 |
重灾 | 10-100 | 100-1000 |
特重灾 | >100 | >1000 |
泥石流按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可分为泥石质泥石流和泥流。组成泥石质泥石流流体的固体物质有黏土、沙和大石块等,泥流主要发生在黄土高原,流体由黄土组成,基本不含大石块。
泥石流按爆发频率可分为高频率泥石流、中频率泥石流和低频率泥石流。
泥石流分类 | 重现期(年) |
高频率 | 1-3 |
中频率 | 3-30 |
低频率 | >30 |
可分为特大规模泥石流、大规模泥石流、中等规模泥石流和小规模泥石流。
泥石流规模 | 一次泥石流总量(万立方米) |
特大规模 | ≥50 |
大规模 | 10~ 50 |
中等规模 | 1 ~ 10 |
小规模 | <1 |
根据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泥石流可分为自然泥石流和人为泥石流。人为泥石流主要由人类活动诱发,如,破坏森林、不合理的工程开挖、
弃土、弃渣、水库与引水渠道渗漏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
一条完整的泥石流沟,就是一个完整的小流域,从上游到下游一般由清水汇流区、泥石流形成区、泥石流流通区、泥石流堆积区四个部分组成。
清水汇流区位于泥石流沟的源头或上游,一般有较好的植被,山坡比较稳定,土壤侵蚀量很小,基本没有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发生,或仅有零星的发生,并且规模很小。这个区主要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水源。
泥石流形成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上游段,地形呈漏斗状,周边高,中间低,出口向下游,沟床纵坡陡急,地形有利于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流的汇集,形成泥石流的松散碎屑物质主要由此段供给。这里山坡陡、表层破碎,坡体不稳定,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很多,植被的生长环境差、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在此段形成,并向下游流动。
泥石流流通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中游地段,多为峡谷地形,沟谷两侧岸坡急陡,沟床纵坡大,多陡坎或跌水。此区段是连接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的中间地段,泥石流以通过为主,流量变化不大。
泥石流堆积区又被称为泥石流的沉积区,位于泥石流沟的下游,多呈扇形或锥形,是泥石流体的停积地段。这里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地面坎坷不平,有的还有多条与沟道大致平行的起伏状垄岗。由于每一次泥石流堆积物的停积部位不一致,受泥石流堆积物阻塞的影响,这里的沟道不稳定,常常发生改道等变化。
在泥石流沟下游的平缓开阔地带,因泥石流活动停止而留下了大量泥沙石块,又被称为泥石流堆积物或沉积物,其平面形态往往呈扇形,故称泥石流堆积扇;也有的呈锥形,称为堆积锥。
山坡型泥石流一般发育在尚未形成明显沟槽且陡峻的山坡(坡度20~40度)上,有一定汇水条件的凹型坡面,坡体上有一定厚度的松散碎屑物(一般不小于0.5 m)。山坡型泥石流规模较小,流域面积一般≤0.5 平方公里,没有明显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堆积物多为一次性搬运,泥沙输移量为数十立方米至数千立方米。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丰富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等三个基本条件。
沟内的斜坡或沟床有足够数量的松散堆积物,能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必要的固体物源。山坡表层岩石风化破碎后形成的残积物、坡积物,滑坡、崩塌发生后在坡脚和沟床上形成的松散堆积物,沟谷中各种沉积物及人工开山采石、采矿、隧道施工和筑路开挖、水利水电站工程建设等的弃渣,是最常见的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来源。
泥石流沟一般具有陡峻的地形,为泥石流形成和向下运动提供必要的位能(势能)条件。典型泥石流沟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状地形,山坡坡度多为30°~60°,沟床纵坡一般大于13°。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承受周围山坡上的松散碎屑物质,也有利于集中水流,还有利于水流与松散碎屑物质混合和在运动过程中搅拌,进而转化为泥石流。
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而且还是泥石流暴发的激发因素。在我国,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来自暴雨;在青藏高原边缘现代冰川发育的地方,冰雪融水也是泥石流重要的水源。此外,冰湖、水库、堰塞湖等溃决时,下泻的水体,也是激发泥石流的水源。
因人类经济活动而强化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引起的泥石流事件,称为人为泥石流,如因采矿弃渣引起的泥石流称为矿山泥石流。
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有四种。
过度砍伐森林、陡坡开垦农田和放牧使森林植被破坏,山坡失去保护,山体裸露,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山坡冲沟发育,破坏山体的稳定性,造成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大量出现,最终就可能造成泥石流活跃。
在铁路、公路、水利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合理的工程开挖造成山体滑坡、崩塌发生,进而引起泥石流发生。
工程建设、采矿、采石、不合理的弃土、弃渣,为泥石流的形成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碎屑物质。
水库、引水渠道渗漏和斜坡上的水田渗漏,造成大量水体渗入斜坡岩体诱发滑坡后,产生泥石流;水库、渠道溃决,直接造成溃决型泥石流。
泥石流是最具危害性的山地灾害之一,常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国家区域发展和公共安全等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严重阻碍了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年均造成约1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0~100亿元。
泥石流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冲刷、淤埋、冲击、磨蚀和堵塞等。
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内的泥沙被泥石流冲走,山坡上土层被冲刷而形成难以利用的荒坡,沿沟岸坡垮塌,使两岸堤防、农田、房屋、交通、水利电力设施等遭到破坏。
在泥石流沟的下游及堆积扇上,泥石流带下的泥沙可将大量的农田、村庄及各种建设物淤埋。
快速流动的泥石流,尤其是其挟带的大石块,具有很大的动能,能撞毁桥梁、堤坝、房屋等建筑物。
泥石流中的泥沙在通过排导沟和坝体时,可将其表面造成严重的磨蚀。
泥石流体中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甚至漂木,极易堵塞涵洞、桥梁,造成河水漫出河道甚至改道,造成灾害。当泥石流规模很大时,还可能堵塞其汇入的主河,形成堰塞湖,引起主河上游水位增高,在沿河两岸形成淹没灾害;堰塞湖一旦溃决,又形成溃决型泥石流或溃决洪水,对主河下游沿岸造成更大的灾害。
泥石流直行前进的能力很强,在弯道凹岸或泥石流的正面冲撞处能爬上数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沟岸或山坡,造成意外损失。
泥石流来临前,一般会出现巨大的响声、沟槽断流和沟水变浑等现象。泥石流发生时,泥石流携带巨石撞击产生沉闷的声音,明显不同于机车、风雨、雷电、爆破等声音。沟槽内断流和沟水变浑,可能是上游有滑坡活动进入沟床,或泥石流已发生并堵断沟槽,这是泥石流即将发生最明显的前兆。在这些现象发生时,一定要根据预先制定防灾预案,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
居住在泥石流灾害高发区的居民在雨季应高度警惕泥石流的发生。
(1)随时注意当地气象部门在电台、电视台上发布的暴雨消息,利用电话、广播等设施收听当地有关部门发布的灾害消息;当天降大雨或大暴雨时,一定要有人值班,一有情况及时叫醒睡觉的人。
(2)时刻注意听屋外任何异常的声音,如树木被冲倒、石头碰撞的声音。离沟道较近的居民要注意观察沟水流动的情况,如沟水突然断流或突然变得十分混浊。当有上述异常情况出现,可能意味着泥石流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应立即撤离。
(3)如果有关部门已发出山洪泥石流的预报或警报,或上述异常情况越来越明显,应立即组织人员按原定的疏散路线,迅速离开危险区,到安全点避难。
当泥石流已发生,必须遵循泥石流运动的特点,迅速采取自救措施。
(1)处于泥石流沟道中或堆积扇上,应迅速爬上沟道两侧的山体,切记不要顺沟道向上游或下游跑。同时注意不要爬到泥石流可能直接冲击的山坡上。
(2)在居民点,迅速离开泥石流沟两侧和低洼地带,按预定路线,撤离到安全地点。不要留恋财物,时间就是生命。
(3)当地有关部门应立即启动防灾预案,封闭泥石流沟下游的道路,切断电源和气源,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1)领导干部立即到救灾现场,迅速按照防灾、减灾预案,组织各部门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对泥石流灾害进行初步评估,大、中型灾害迅速向上级汇报,请求支援。
(2)首先抢救被埋压的人员,紧急疏散位于危险地带及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对伤员进行抢救和治疗。
(3)对泥石流灾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发展趋势,根据灾情发展趋势制定相应对策,如将重要物资转移,完成应急抢险工程,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4)安排好灾民的吃、住等最必要的生活条件,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
(5)查明灾情,抢修通讯、供水、供电、道路等生命线工程,组织当地居民进行抗灾自救,逐渐恢复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
2003年7月11日22时30分,一场特大泥石流袭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水卡子村,正在当地一个山庄载歌载舞的51名居民和游客瞬间被泥石流吞没。
前往山区旅游,一定事先要了解当地的近期天气实况和未来数日的天气预报及地质灾害预报,应尽量避免大雨天或连续阴雨天山地景区旅游。旅游中防范泥石流应注意以下几点。(1)沿山谷徒步时,一旦遭遇大雨,不要在谷底过多停留,要迅速转移到附近安全的高地;(2)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声响,如听到要高度警惕,这很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征兆;
(3)要选择平整的高地作为营地,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同时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夜间密切注意雨情,如有异常情况发生,尽快转移到安全地带。
如果在山区旅游时,不幸遇上泥石流,先不要惊慌,然后采取以下应急避险措施:
(1)发现泥石流后,要马上向泥石流沟两侧的山坡上面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切忌顺着泥石流前进方向奔跑;(2)不要停留在坡度大,土层厚的凹处;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一切障碍;避开河(沟)道弯曲的凹岸或地方狭小高度又低的凸岸;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3)长时间降雨或暴雨后不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
1997年6月5日凌晨,在暴雨激发下,四川省美姑县则租古滑坡复活,2100万立方米物质直接进入沟谷后转化为泥石流,形成大规模灾害。据统计,有莫乃火、尼居巴哈、扎拉古和尼居洛呷四个村受灾;损坏房屋307间,毁耕地437公顷,损失存粮21万千克,死亡大牲畜4084头,死亡和失踪15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529万元。冲入沟谷的滑坡物质,一部分以泥石流方式运动,绝大部分物质堆积于沟床内,致使沟床抬高100米,并形成三个堰塞湖。最下游的一个堰塞湖,于1997年6月8日局部溃决,再次形成泥石流,冲出松散碎屑物质20余方,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困难。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山地灾害科普专栏)
图片文字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如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