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辰山植物园矿坑花园与岩石园详解

为保护矿山遗迹,进行地质路与植物园相连。在辰山植物园整体规划中,矿坑花园定位为:建造一个精致的特色花园,项目主题是修复式花园。通过对现有深潭、坑体、地坪及山崖的改造,形成以个别园景树、低矮灌木和宿根植物为主要造景材料,构造景色精美、色彩丰富、季相分明的沉床花园。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景观VS设计学中心承接了西矿坑花园设计工作。
辰山山体东西长约680米,南北长约350米,相对高程约72米,坡度较缓。辰山岩石主要为火山熔岩,地质构造简单。西侧矿坑花园总面积约4.26公顷,由四层级构成:山体、台地、平台和深潭。其中,山体表面风化严重,无明显纹理、凸凹及裂纹,立面有矩形通风口;台地植被茂盛;平台为采石留下的断面,地势较平,边缘有水杉林;深潭面积1公顷左右,与平台层高差约52米,水面在地平面以下20多米,水深20多米。
作为辰山植物园核心区,矿坑花园独特的空间形态决定了它将成为该区域视觉中心。
北侧界面——山体较平整,无层次、纹理与凸凹及裂纹,呈深灰色,一些层岩截断面可加深皴层,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
东侧界面——体立壁直接延伸至水底,采石留下的断面较平整,无明显裂、皴纹,上部岩石风化较严重,呈深灰色;下部呈浅灰色,形成对比。靠南水中长着榆树,平添一份生机。
西侧界面——断面错位,有前后层次,形态趋近于皴纹,风化较弱,土层较厚,先锋植被繁茂,西侧立面视觉和生态景观较佳。
辰山植物园是一个风景区尺度的植物园,矿坑花园是在此背景下的一个园中园,又具有自身强烈的后工业遗址特征。设计具特殊性,有下述原则。
采取最小干预原则,提高景观质量。即尽量保持其具有石质质感的自然风貌,采用“减法”设计手段,尽量避免人工痕迹,用锈钢板墙、毛石荒料来表达曾经有过的工业时代气息。
设计立意源于中国古代“桃花源”隐逸思想,利用现有山水条件,布置瀑布、天堑、栈道、水帘洞等与自然地形密切结合的内容,深化人对自然的体晤。同时利用山体皴纹,使其具有中国山水画的形态与意境。嘉庆府志载,辰山“十景”:洞口春云、镜湖晴月、金沙夕照、甘白山泉、五友奇石、素翁仙冢、丹井灵源、崇真晓钟、义士古碑和晚香遗址。在设计中,对符合意境的,也有所表达。
整个花园做了种植、花境设计。种植设计以空间结构为基础,以精细质感为诉求,植物材料满足植物园展示、科教功能,植物空间层次丰富、结构合理、色彩雅致。花境设计选择Jekyll作参照,园内预计种植l000多种花卉,能分区大类的约600种。
(1)平台区
以现状水杉林为基础,扩大种植,作为与其它花园之间的分区屏障。主入口处设置点景物(表达工业制造的流水石雕),蛇形墙作为导人空间吸引游人向前。区内以镜湖为中心,作为主要观景、游览空间。望花台位于镜湖南侧,为植物景观空间核心。镜湖深潭区加装游览栈道,但游人容量有限,故在潭区上方平台区增加一个类三角形水池,通过反映周边物体将周边环境与人联系起来,迥异于任意两种不同材质的连接效果。镜湖有足够的吸引力把人们关注点集中到平台区,其倒影增加了各个方向层次和整个平台区的尺度感,一举多得。此处正合“镜湖晴月”之意蕴。
(2)潭区
它是唯一连接东坑与西坑,做整体设计的关键地段。深潭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与游览性,可根据与游人不同空间关系来创造多种体验,故潭区为整个西坑矿中心。潭区与平台区接壤,通过观景平台、丹井灵源、甘白山泉等多个景点,以多种行为方式在人与深潭之间构筑联系。在现状崖壁上开凿山瀑、水潭、山洞、水帘洞,沿深潭崖壁做栈道、一线天、临水平台等设计,使潭区竖向、水平空间呼应、互动,创造了浑然一体的山水景观。
(3)台地区秘园
灵活处理沿台地边缘的挡土墙及现状军事出入口,或做遮掩、或做改造,使其成为一个以锈钢板为母题的序列景观,表达形式变化有节奏。有多个出入口与台区上部空间相通,道路随形就势,在台地上斜对山洞口位置设一水塔,旁置“洞口春云”景石,为该区域空间的核心,与镜湖、望花台呼应,又在东端通过栈道与潭区相连。而水塔设置使得这一区域有了垂直划分,加强了与整个山体形态的关联。由西边上山设弧形蹬道,解决了与高台的竖向交通,并上下分流,窝状的向心空间为人流提供了缓冲空间。
(4)西入口区
为辅助性出入口,由入口广场的对景设计(置一“金沙夕照”景石),将游人引向山上,山路在林中蜿蜒跌宕。行至山顶处,由山隙下行,可远眺深潭,总揽全园,随后进入台地区密集的林中。
上海辰山植物园岩石园
位于西南部,由废弃的东采石矿坑遗迹改造而成。辰山山体及矿坑区规划定位为:结合山体裸露岩壁的植被恢复进行植物展示,同时建成最具吸引力的精美景区。
表现“植物与健康”主题,建造一个植物多样性、景观可赏性、国内有影响的岩石园。核心内容:一是植物造景,二是植物、岩石和其它造园元素完美的配合。岩石园中一个个大小不等、高度错落的岩床,经精心的植物景观设计,表现了裸岩叠翠美景,把握了植物空间节奏与韵律变化,显得鲜活有趣。岩石园分为以下区域:中心主景区、戈壁砾石区、花坡区、丘陵草甸景区、墙垣区、外来植物区。
堆石依山势而下,最大高差超过l0米。石块围合成大小不一的种植床,称为岩床,整体形成错落有致的阶梯式景观。铺石游园小径蜿蜒其中,落差大的人口和出口分别堆砌规则式石墙。中心区挖一处约l80平方米浅水池,通过循环水形成小瀑布。低处是岩石园核心区域,以瀑布及小池塘为中心,沿着环形小石径,高低分布10几块种植区。该区域为植物景观配置重点,植物层次搭配简洁、明快,又不失多样变化。如红羽毛枫和赤楠,一常绿一落叶,分别种在入口高墙岩床左右两侧,下层皆为低矮地被;瀑布出水口巨石旁,一株苍劲古朴的游龙松弯曲探出,其旁配一棵株形别致的火棘;中心池塘一侧岩床上为矮化的金钱松,另一侧是丛干的黑松;区域中心两条小径交汇处,布置一株华盖如伞、株型优美的小叶垂榆等。
戈壁砾石区有两处。一处在东人口右侧,环绕大土山脚下,模拟戈壁风光,铺上一层与岩石近似的碎砾石,砾石上稀疏地点缀植物,以低矮的多年生草本为主,有的具匍匐蔓延习性,如千叶兰。这里的植物要求能耐夏季高温时砾石带来的热辐射。另一处在西出口、主景区挡土墙下,为景观重点区域之一。设计以放射状株型、叶片,观赏价值高的种类为基调植物,上层以单子叶植物澳洲朱蕉、金边芦荟、荷兰铁为主,配以高低错落的苏铁,地被层则为金边凤尾兰、金边丝兰、金心丝兰、金边龙舌兰等。还有两小块区域为耐寒仙人掌,点缀针茅、苔草、山营兰、狐尾天门冬等小型植物,土壤上全部铺上砾石,显得十分有趣。
花坡区位于山洞上方,落差较大。主要表现3~20平方米不等的宿根花卉块面搭配,花色丰富,花期交替,主要观赏期4~7月,盛花期5~6月。主要品种有红色系的火炬花、红花萱草,橙色系的黄花菜,黄色系的黄金菊、金鸡菊,白色系的大滨菊、毛地黄、钓钟柳、千鸟花,蓝色系的紫露草,紫色系的柳叶马鞭草、紫花美女樱、松果菊,混色的蜀葵、大花秋葵,双色的二色金鸡菊、南非葵,观叶的赤胫散、黄金艾蒿等。
丘陵草甸景区岩石壁下大面积缓坡上,点缀一组组石头,种植生长强健、自然野趣的观赏草,有常绿、大型草蒲苇、花叶蒲苇;中等高度的芒属4个品种,再配上小型的狼尾草、须芒草等。从晚夏到深冬,观赏草朴素而充满动感的花序,给人以别样的景致。
墙垣区在几处景观墙与挡土墙的石隙中,种植耐干旱的景天科植物、多肉植物和小型观赏草,为生硬的墙体平添几分生机。
外来植物区位于香樟林西侧,离主景区较远。以种植外来植物为主,有来自澳洲、欧洲、非洲、美洲等地植物,呈现一派异域风隋,也成为外来植物的试验田。
不足之处:
植物生长适应性:岩石区的草本大多数是宿根植物,夏季炎热、潮湿及冬季湿冷,使得这些宿根草本仅难生存,甚至死亡。因此,必须考虑岩生植物在上海生长的适应性。
维持四季景观:大部分植物在春、夏开花,春季园区景观最美;秋季可观赏色叶景观;而冬季寒冷,大部分乔灌木落叶、草本凋零、岩石区岩石裸露,此时如何吸引游客看点尤为重要。
石壁修复:石壁生态修复是世界性难题,辰山矿坑石壁面积大、坡面光滑、无任何基质、坡度大,是名副其实的“悬崖峭壁”。而对石壁修复刻不容缓,短期目标要和长期目标相结合,逐步实现辰山东西山体石壁生态修复。岩石园在国外已有300多年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植物园中较少见,对岩石园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辰山植物园岩石园建设将会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