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加工技术这么发达,为什么飞机零件还要手工打磨?
一起探讨,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大家的每一次点赞,每一次评论,每一次转发。都是我创作的动力,期待你的加入
说起现代飞机的生产,很多人都认为,现代化的生产厂房,现代化的自动化生产线,飞机的生产速度应该是很快的。
其实,飞机的生产速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快,现在的飞机生产仍然离不开千锤百炼的手工打磨。以国产的歼轰-7A、轰-6K和运-20为例,来看下手工打磨的工艺。
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国防科工》就报道了一位用榔头和战机“对话”的人,他叫李世峰,航空工业西飞钣金工,一锤一凿,金属板变“薄纸”,一把榔头,敲出几百架战机。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视频资料,请在WiFi下观看
01
为什么需要手工打磨?
歼轰-7A、轰-6K和运-20的零件,大部分(能占到飞机整个机身的40%-70%)都是机床加工,手工修整出来的。因为飞机零件形状特殊,品种多数量少,很多都是独一无二的定制款,由于专用机床少,通过手工打造飞机钣金零件,是国际上通行的方式。
02
手工打磨难在哪儿?
现代战机机身所用的材料非常特殊,原料在进厂时都是软料,初次定型后,要经过一次500摄氏度的高温处理,和一次30摄氏度的常温处理,才能让金属强度达到装备要求。一热一冷会让金属板发生不规则扭曲,并且材料越薄变形就越厉害,之后需要复原调校的工作,这就是李世峰所在车间困难的工作之一,需要高超的手工打磨技术。
经过一整天数万次的敲击,之前那张凹凸不平的金属板,竟然平整得如同一张薄纸,看似极其枯燥单调整的工作,对李世峰这样有着30余年经验的国家级钣金工而言,这是他和金属零件在“对话”,更是与尚未“出生”的战机的“对话”。
“这个零件也像是有生命的,安抚它它就会平,你要是硬来硬打它,越打越翘,越打越翘。那怕干到最后十分钟,快成了,你再胡砸了一样报废,一天的工作就白干了。”李世峰说到。
据李世峰介绍,榔头落在哪,必须全神贯注,稍有闪失零件就可能报废。
03
间隙精度要求高,一根头发丝都不能穿过去
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李世峰正在加工的是战斗机机身结构中可使用的最薄板,仅有0.5毫米厚,被安装在机身和尾翼连接处,要做到和机身完美贴合,间隙精度不能超过0.02毫米,一根头发丝都穿不过去。
为什么需要这么苛刻的间隙精度?因为有间隙之后,它就会不密封,有可能就从那个部位撕裂。要知道,在空中解体,撕裂蒙皮,就像我们撕一张纸那么容易。
04
榔头敲打出几百架守战机
据李世峰介绍,他用手中的榔头敲打出几百架守卫祖国空天的“战鹰”。在70周年国庆阅兵,当轰-6K方队飞过天安门时,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老大、老二、老三一架架的飞过来,心情非常激动、自豪。
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对极致永不停息的追求和努力,100分的题,就是做到了99.9分也不能交卷。
30年来,李世峰在工作与生活中他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参与了多个重点型号的研制和生产,承担了13项课题和攻关的首件制造。在《新型薄钛TB5合金板料冷成形工艺技术研究》课题中,他创新出一套独特的TB5钛合金圆管渐进冷成形技术;在《747-8VF超大腹板冷状态成形攻关》中,凭借多年的经验及高超的技艺,他消除了薄板零件普遍存在的淬火变形所导致的开裂、松动缺陷,该技术成为747-8VF飞机生产阶段性胜利的一大标志。李世峰以其突出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成果先后多次荣获省级以上荣誉称号。李世峰在岗位上的重复与坚守,厚积与创新,深深诠释了工匠精神,以及工匠对极致与创新的追求。
当然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吐槽说机床技术不行,人工打磨成本便宜等。其实不仅仅是网友们表示担忧,早在2018年1月份时,央视曾经为我国第一款舰载战斗机——歼-15型战斗机做过特别节目,其中也提到该机的某些零部件因为形状复杂,加工难度较大,因此一直由工人师傅手动加工。
而且手工打磨并不是只有我们国家这样做,前面也提到过这是在国际上通行的方式。
在波音位于西雅图的工厂里,就有一批20人的工人队伍, 专门负责打磨飞机的蒙皮,其工作和《国防科工》中介绍的李世峰完全一样,就是一把榔头、一把凿子,然后纯手工打磨飞机蒙皮。当今世界漫天飞行的波音737型、757型、767型、777型等各种大型民航机,都是在西雅图的工厂这样一榔头一榔头敲出来的。
转发点赞本文可获得学习资料分享哦,记得一定要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