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把集装箱船改成航空母舰呢?
有网友问了一个问题:
刚刚看到我国下水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推文下面我看到一条评论说可以改造成航母。早期航母是有货船改造的,那么单从技术来说,现代货船改造成航母在技术上会存在什么问题?
沪东中华为台湾长荣建造的24000TEU集装箱船于今日(2022.6.22)交付
我认为可能性不大,一个原因是航空母舰在起降常规舰载机的时候要制造甲板风以利于舰载机逆风起降,所以一般都要求能有30节以上的高速航行能力。而集装箱船很少要求这么高的速度。常见的集装箱船航速一般是15-20节。由于主机功率与航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所以可以想见为了获得30节航速对于一艘货轮的动力会提出成本上难以接受的要求,经济上可能性很低。所以一般情况下货轮无法改装为常规起降的航空母舰。
顺便说一下,最近两年疫情闹得世界航运市场很火爆,这两年中美之间跨太平洋航线的集装箱船航速居然达到了24节,但这是因为集装箱海运价格暴涨导致的:这两年每个TEU的运费达到1.2万美元,对于一次装船上万个TEU的大型集装箱船而言,跑一趟就可以有这么高的收入,真是赚得盆满钵满,船主们当然愿意跑出24节的高速了。反正跑高速的油钱都已经由货主们出了!但如果将来TEU运费降回去,航速也会一样地落回去。
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保障舰载航空兵的活动还要进一步改装。比如为了能让常规舰载机可以流畅地连续起降就需要斜角飞行甲板,这样一来的改装也是大动干戈。据称“尼米兹”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的面积超过18000平方米,甲板钢厚度就算只有5厘米那重量也已经超过7000吨了。这么大的重量压在随便一条船的顶部,对船体重心及稳定性的影响都是天翻地覆的。
集装箱船剖面
即便用的是垂直起飞短距着陆飞机(STOVL),像ya片国海军的QE号航空母舰就用了直通甲板,不去考虑斜角飞行甲板这些劳什子,仍旧有一堆问题等着去头疼。比如航空母舰的机库、弹药、燃油、动力、人员居住舱等大量功能迥异、尺寸不同的舱室需要设置多层甲板。而集装箱船内部货舱内往往只有格栅结构,用于搁置和固定尺寸统一的集装箱,却没有中间甲板。还有航空母舰为保障生存力独特的隔舱设计,一层装燃油,一层装淡水还有一层装零部件什么的,也比集装箱船的外侧隔舱更复杂。那你说这种时候又是横的又是竖的该怎么改呢?
航空母舰的分段
所以与其费劲八里地把集装箱船改装还不如一开始就有针对性地设计成专用的航空母舰。
不过STOVL机确实降低了不少航空母舰设计的难度。
二战以后的常规起降舰载机要求航空母舰需要有斜角飞行甲板,还要有弹射器以及拦阻装置。这些玩意的成本都很昂贵,难以在大规模战争中海量生产,很不对将军们多多益善的胃口。因此冷战期间美国启动了“阿拉帕霍”计划,研究在集装箱船上进行模块化改装为可供鹞式等STOVL机起降的廉价平台,目标是将20000~50000吨级的集装箱船和滚装船改造为“海上基地”。这样不就可以像生产火腿肠一样地大造特造航空母舰了么?有消息称,美海军曾经试验性地改造过一艘18000吨级的货轮。不过冷战后这项研究被搁置了,因为大仗已经打不起来了。
但是STOVL机对平台要求不高的特点可是深入人心了,特别是1982年的马岛海战,英军把“大西洋运输者”号集装箱船改装成STOVL机运输舰,“海鹞”可以在船上垂直起降。这大家都有目共睹了。所以仗打完之后,虽然“大西洋运输者”时运不济被阿根廷人送进了海底,但一大票中小国家的海军司令们也开眼了。知道只要搞到“海鹞”这样的STOVL机,顶多再给直通甲板配个滑跃甲板,那么理论上俺也可以弄条小得溜的航空母舰出去嘚瑟嘚瑟了。
于是乎先是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的造船厂相继开出了这种迷你版的航空母舰。国家那是一个比一个小,经济实力是一个比一个弱。到后来连泰国都从西班牙弄来一条“差克里.纳吕贝特”号装点门面,不过后来泰国钱包瘪了,这条门面也成了鸡肋,不,拖累。
但是STOVL毕竟把航空母舰的门槛拉低到了空前的程度。现如今虽说不能超音速飞行的“海鹞”已经老掉牙,可是新一代的F35B却顶了上来,不仅有“海鹞”的全套本事,还能够超音速飞行,最亮眼的是其具备的隐身能力可以让它在未来战争中对非隐身机具备压倒优势。因此,新一代STOVL轻型航空母舰再度有了广阔的潜在市场。
本文来自:装甲参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