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冬季奥运会落下帷幕!可是堪比奥运选拔赛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又有几人知呢?
在2016年的时候,中国技能大赛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在上海正式上演,来自全国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和国际技能交流代表队的顶级选手将同台竞技。
据了解, 2016年中国技能大赛——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设置车身修理、电气装置、精细木工、电子技术、工业控制、机电一体化、焊接、商务软件解决方案等15个项目,涵盖第四十四届世界技能大赛建筑与结构技术、艺术与创意、信息与通讯等六大领域。
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350名选手参加比赛。
上海举办的这次技能大赛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选拔赛,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迄今为止已举办43届。
我国从2010年开始才参与,目前参加了3届,已经累计取得5金、8银、7铜和29个优胜奖。
同样是金牌,与体育奥运会举国关注不同,我国技能人才在大赛上取得的成绩更多是业内的“自娱自乐”,外界知之甚少。
任何一个产品,制造出来并提供给消费者,都是通过技能人才实现的。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过去一些年来,是技能人才托起了中国制造。想要把中国产品提升到世界一流产品的水平,更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从总量和结构看,截至2014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57亿人,但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员的20%,高技能人才仅占5%,总量严重不足,人才断档现象严重。
从市场供需来看,技能劳动者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十分突出。
这些年来,“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绝不是我国青年的热门选择。
不少高考考生宁可复读两年、三年也不考虑读职业院校。
所以,我国才会出现一边是大学生“就业难”:
找不到工作;
另一边是企业“招工难”:
招不到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人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数量严重不足,只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19%左右,高技能人才的数量还不足5%。
据《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84.2%的受访者认为有“一技之长”值得自豪。
郭新宇也表示,他的爸爸就是一名工人,自己的愿望就是像爸爸那样成为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
不过,《中国青年报》的同一项调查也显示,仅有25.8%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技能型人才获得了应有的社会地位。
调查结果应该是当前我国技能人才真实状况的反映:
整个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离技能人才应有的地位还有一定距离。
我国技能人才工资低,并且不被重视。
科技创新需要善待技术工人。
“再尖端的科学研究也要由精湛的技能来完成。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杨秀英说。
确实,“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制造”,世界上越是强国越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
也许,只有当技工岗位不再需要政府政策的扶持,也不再需要专家呼吁的时候,技能人才“低人一等”的局面才能真正打破。
yangshi新闻的系列节目《大国工匠》,曾经轰动一时。
它将镜头对准了8位不同岗位的一线劳动者。
比如中国商飞大飞机制造的首席钳工胡双钱,靠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铣钻床,他也能加工出媲美数控车床的零件。
和胡双钱一样,很多技术工人不是项目负责人,也没有高学历。
不过,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万宝年委员看来,他们在科学团队中不可或缺。
“他们能做的事情,博士还真干不了!
”做实验搞研究,仪器设备坏了,队伍里的研究人员都没辙,但来一个有经验的技术员,就能搞定。
而技术工人的重要性,随着智能制造的兴起,益发突显。
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致力于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养、选拔、评价、竞赛、表彰、宣传等工作力度。
比如,一些技校毕业生,逐渐可以享受与大专、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待遇,其学历同大专、大学本科学历一样管用。
技工干好了,可以向专业技术岗位流动,可以进入管理层,还能报考机关事业单位。
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这盘棋,正逐渐被盘活。
“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要全面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大军,为促进就业创业,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中国经济跃上中高端提供保障和支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8月13日的开幕式上如是说,近几年,国家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举办和参加了多项技能大赛,不断提升着整个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认知。
全国两会上,与会的不少代表表示,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切入点。
早在2014年6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当前,我国正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向制造强国迈进,为技能人才建功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
各地积极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正成为时代风尚。
建设制造强国,离不开技术工人的支撑。
让技术工人更加体面和有尊严,让技工行业更有职业吸引力和社会竞争力,才会有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
当前,我国现状是教育与行业发展大多时候是脱节的。
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始终与最新技术、最新技能保持连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国外一些技能强国的做法是,企业采用学徒制,很多企业为了自己的发展把职工送到学校去,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问题。
职
业教育常被人们视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
众所周知,德国高质量技工来自双元制职业教育。
提起德国,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大众”、“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欧宝”等这些德国名车,联想到德国的机械设备,联想到德国的工具。
要知道,德国在制造业的卓越成就归功于德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量投入和全社会对技工的尊重。
德国企业家认为,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来制造,再先进的科研成果,没有技工的工艺化操作,也很难变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与国内“万人争过独木桥”通过高考上大学的现象不同,德国不到一半的中学生选择上大学;
而一半多的中学生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其中不乏大量成绩优异、完全能被大学录取,却依然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中学生。
据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比尔申克透露,德国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德国技师收入可观,其社会地位也与学士相等,同样受人尊重,“有些技师的收入甚至可以超过教师或医生”。
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职业精神就是:
一丝不苟、照操作规程办事。
而正是这种职业精神使得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严谨、负责态度,为“德国制造”的质量做好了铺垫。
比尔申克说,质量永远摆在第一位,这一点所有学生必须了解。
如果学生在培训企业表现欠佳,那就会收到来自企业的警告,并承担相应后果。
“如果一次没做好,就可能会降薪;
第二次再表现不好,就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
”
从目
前各国就业形势看,接受职业教育的人比接受普通教育的人更容易找工作,因为职业教育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无缝对接”,学生毕业马上就能独当一面,融入劳动力市场。
欧盟发布的《从教育到就业》(2009年版)显示,在接受中等教育的人群里调查,同一年龄段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工资要高于接受普通教育的人的工资。
根据美国劳工部发布的《2013年工资报告》(初估结果),美国核工程师的年薪是106860美元,而麻醉护士的年薪是157690美元,造原zidan的工资不如护士的。工资直接反应待遇,人对自己的利益的算计最精确,从劳动力的流动就知道各行业的工资是高还是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