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推动转型,交通运输发展方向新看点


2022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交通运输行业向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的新要求。近期,各省密集召开的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围绕此目标,积极谋划绿色交通、智慧交通的重点发展任务。经过梳理重点举措发现,碳达峰、数字交通建设、科研创新能力成为各地重点把握的方向。


关键词一:碳达峰

出台实施方案 谋划行业碳达峰路径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一年来,各地交通运输部门以碳达峰、碳中和为重点,稳步推进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人民满意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开好局、起好步。


去年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深入明确了我国落实2030年碳达峰目标的重点任务和主要指标。各省交通运输工作会着眼2030、放眼2060,以更长远的目光,对“双碳”各阶段工作进行全面谋划和重点实施。目前,广东、福建、海南、湖北、浙江、四川等多省将编制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或者开展路径和政策研究,写入各地交通运输工作报告当中。


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协调推动落实交通运输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年度工作任务。四川将依托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四川交通绿色低碳发展研究应用与监测基地,加快构建交通运输能耗和碳排放统计监测体系。浙江将建成碳达峰数字化应用,聚焦“两个70%”关键变量,建立碳排放监测、核算、预警、决策、服务体系,细化具体场景,确保一季度上线,6月底前完成迭代。内蒙古计划发布绿色低碳交通地方标准,开展交通运输碳排放统计监测研究,探索开展双碳试点示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中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结构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关注重点、具体举措也有所差异。例如,江西提出通航水域全面推进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甘肃谋划实施河西走廊绿色能源与公路运输融合大通道示范项目,河北加快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项目,广西则推广新能源、智能化、轻量化交通运输装备等,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二:数字交通建设

深化融合应用 提升智慧化水平

北京公交车到站预报实时查看,海南综合业务平台等交通信息化项目推进有力,江西打造“智赣行”智慧交通品牌工程……过去一年,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数字交通建设在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出行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各地交通运输工作会纷纷明确在数字交通领域持续发力,以先进信息技术赋能交通运输发展,强化交通数字建设,统筹布局交通新基建,推动运输服务智能化,促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


山东、江苏、江西等省份提出,推进大数据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全省综合交通大数据“赋能”中心和数据平台,推动“交通链”向“数据链”转变。


根据发现,很多省份特别强调了行业数据汇聚、挖掘、共享的问题。安徽将统筹整合行业信息平台资源,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行监测和协调指挥平台”“智慧交通大数据中心”,做好部省共建治超联网信息系统建设。北京开展轨道三维空间、慢行道路等数字化地图采集、处理和应用,加速构建交通“时空一张图”。


如何利用好大数据?各地结合实际,找准新一年的发力点。陕西明确,推动信息技术在运行监测、运营管理、运输服务和安全应急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宁夏计划实施公路数字化专项行动,加强项目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工程模块的信息化应用,提升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数字化水平。同时,建设国省干线路网运行监测系统,融合公路、运输、执法等领域要素数据,形成标准统一、即时高效、信息共享的宁夏交通“一张图”。


关键词三:提高科创能力

建平台强标准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陕西实施科研项目达67项,交通运输成果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山西积极推进“交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汇集科研骨干力量和科研成果;四川成功获批四川省公路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建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完成16项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多地交通运输工作报告晒出去年的科技创新成绩单,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科技支撑。


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推动交通运输创新引领发展。新的一年,交通运输行业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广东落实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科技工作“五同步”,强化基建工程科技项目监督管理。江苏提出做大做强在役长大桥梁安全与健康、新型道路材料两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水平建设水下隧道智能建造、自动化作业技术与装备等交通运输部行业研发中心。青海明确推动智慧高速联合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站建设运行相关工作。辽宁继续支持公路桥梁诊治、智慧交通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力争在交通运输相关前沿、新兴、交叉学科方面有所突破。在标准研制方面,福建计划立项20项科技计划项目,批准发布5个地方标准。青海发布实施《城市公共汽车服务质量规范》《生态环境脆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景观规划与设计指南》等标准。


□专家观点:

把握好节奏与力度 制定符合现实的政策体系

郭杰

交通运输领域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碳排放增长趋势显著,达峰难度大。各地行业主管部门积极谋划、加快部署。从长远来看,交通运输低碳转型还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主体明确、条理清晰的分工至关重要。交通运输行业在部署落实国家“双碳”战略过程中,如何明确自身定位、处理好行业间关系是重中之重,既要考虑上下游产业协调联动、部门间配合协同,更要做好行业内部各领域之间的分工合作,尤其要密切跟踪和部署铁路、民航等领域的工作情况。


二是数据共享机制的完善势在必行。将来行业碳减排工作可能面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生态环境部双重考核,因此我们要摸清家底,弄清楚我们自身排放了多少、还有多少排放需求、要付出多少成本,这些问题都需要数据支撑,目前靠我们自身掌握的数据仍然不够。因此,如何加强行业间的数据共享,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三是科学测算和政策研究必不可少。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结构复杂,涉及学科领域多,关系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和判断未来可能出现的政策情景、技术情景和发展路径,同时要加强数据支撑和案例分析,供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参考。


四是强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把握好节奏与力度,正确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气候、文化各方面差异较大,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也不同。因此交通运输低碳转型工作不能盲目跟随,也不能层层加压,应考虑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制定符合现实的政策体系、技术方案和工作措施,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 数字转型

陈琨

数字交通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推进综合立体交通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数字交通,要以“数据大脑”为龙头,以新基建为基础,以数据共享开放体系和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为保障,统筹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的数字转型、智慧升级。


一是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坚持“一个平台”视角,统筹推进各地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协同性业务应用场景落地,优化信息化条件下的业务流程设计,推动存量系统实质性整合、增量需求共建共用,实现综合交通运输全息感知、全局分析、智能指挥和科学决策。


二是夯实交通新基建数字底座。建立新建交通基础设施从规划设计到建设运维的全周期数字化交付和传递的闭环,完善在役交通基础设施数字档案,加强重点基础设施服役性能长期监测及大数据分析,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数字感知网络和一体化智能运行平台。


三是构建交通大数据共享开放体系。建立健全综合交通大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数据目录、确权、赋值等基础性工作,打破部门和企业壁垒,推进公共数据最大程度共享和向社会开放,让数据用起来,创造更多的数据产品和服务。


四是培育数字交通新业态新模式。坚持“市场先行、政府补位”,鼓励各类企业加快定制化出行服务、定制物流、基础设施运营及沿线资源开发等领域业态模式创新,培育数字交通运营商,增强数字交通可持续服务能力。

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五个坚持” 建设交通科技创新平台

成诚 王洧

科技创新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在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中将起到关键作用。结合交通科技创新的当前实际、未来需求及发展规律,交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应努力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需求牵引、问题导向。以解决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及瓶颈问题为目标,因地制宜科学策划各地交通科技创新平台的主攻方向,引领区域交通运输发展及创新应用。


二是坚持实体优先、数据赋能。鼓励依托各地具备科技创新良好基础条件的机构开展实体化运作,发挥其在创新场景、数据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形成制度健全、场景清晰、资源充分的科创平台建设格局。


三是坚持引进培育、双轮驱动。在积极引进智力和技术力量,努力补齐科创短板的同时,更加注重交通科创人才培育,克服人才结构不平衡、引领型人才匮乏等问题,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四是坚持机制创新、产研融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筑科创服务工程、工程反哺科创的“正向循环”,进一步探索形成政府推动、多元投资、成果分享的“政产学研”长效协作机制,实现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持遵循规律、长线思维。充分尊重交通科技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多、风险高的实际特点和普遍规律,保持足够的耐心和定力,扎扎实实做好顶层设计,打好科创基础,久久为功,系统谋划和布局开展交通科技创新工作。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中国交通研究院


文章来源:养护与管理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