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力学——土中的水和气
一、土中的水
液相可分为矿物内部结合水、结合水和自由水。
1、矿物内部结合水:存在于晶体构架内部或参与矿物构造的水;只有在比较高的温度下才能化为气态水,与土粒分离;一般将矿物内部结合水作为矿物颗粒的一部分,不算到土的含水量中;
2、结合水(吸附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土中。受电分子吸引力吸附于土粒表面的土中水;这种吸引力高达几千-几万个大气压,使水分子和土粒表面牢固地粘结在一起。由于土粒表面一般带有负电荷,因此在土粒周围形成电场。土粒电场范围内的水分子,和水溶液中的阳离子,将会一起吸附在土粒表面。由于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其氢原子端显正电荷,氧原子端显负电荷,所以将被土粒表面电荷或水溶液中离子电荷的吸引而定向排列。
土粒周围的阳离子,一方面受到土粒所形成电场的静电引力作用,另一方面又受到布朗运动,即热运动的扩散力作用,在最靠近土粒表面处,静电引力最强。将水化离子和极性水分子牢固地吸附在颗粒表面上形成固定层。在固定层外围,静电引力比较小,因此水化离子和极性水分子的活动性比在固定层中大些,形成扩散层。固定层和扩散层中所含的阳离子,与土粒表面负电荷一起即构成双电层结构。可利用这一性质改善土质,使扩散层变薄,增加土的稳定性、提高土的强度。如果使扩散层变厚,则会大大降低土的透水性。
反离子层中的结合水分子和交换离子,越靠近土粒表面,则排列得越紧密和整齐,活动性也越小。因而结合水又可以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种。强结合水相当于反离子层的内层,即固定层中的水,而弱结合水相当于扩散层中的水。
1)强结合水:紧靠土粒表面的水,即特征是没有溶解盐类的能力;不能传递静水压力,只有吸热变成蒸汽后才能移动;这种水极其牢固地附着在固体颗粒上,性质接近于固体,具有极大的粘滞度(great viscosity)、弹性和抗剪强度。
最大吸着度:土颗粒越细,最大吸着度越大。砂土:1%,黏土:17%
黏土中含强结合水时呈固定状态,磨碎后则呈粉末状态。
2)弱结合水:紧靠于强结合水的外围形成一层结合水膜。不能传递静水压力;水膜较厚的弱结合水能够向临近的薄水膜转移;当土中含较多弱结合水时,土具有可塑性。
砂土比表面积较小,几乎不具可塑性。而黏性土的比表面较大,其可塑性范围较大。逐渐过渡到自由水。弱结合水是黏性土在某一含水量范围内表现出可塑性的原因。
3、自由水:以液态形式存在土中。存在于土粒表面电场影响范围以外的水,性质与普通水一样,能传递静水压力;冰点为0℃,有溶解能力。自由水按其移动所受作用力的不同,分为重力水和毛细水。
1)重力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下,透水土层中的地下水;是在重力或压力差作用下的自由水。对土粒有浮力作用,可影响土的应力状态。
2)毛细水:存在于地下水位以上,透水土层中的地下水;分布在土粒间相互贯通的孔隙,可以看成是形状不一、直径互异、彼此连通的毛细管。是受到水与空气交界面处表面张力作用的自由水,由于水分子与土粒分子之间的附着力,以及水气界面上的表面张力,地下水将沿着这些孔道被吸引上来。在地下水位以上形成一定高度的毛细水带,这一高度称为毛细水上升高度。它与土中孔隙的大小形状、土粒矿物组成以及水的性质有关。
在毛细水带内,只有靠近地下水位的一部分土,才被认为是饱和的,这一部分被称为毛细水饱和带。毛细水带内,由于水气界面上弯液面和表面张力的存在,使水内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力,即水压力为负值,于是引起使相邻土颗粒挤紧的压力,这个压力称为毛细压力。毛细压力增加了粒间错动的摩擦阻力,犹如给予砂土以某些凝聚力,所以在潮湿的砂土中,能够开挖一定高度直立坑壁。而在被水浸没的砂土中,弯液面消失,毛细压力变为0,凝聚力不再存在,因此也称为假凝聚力(apparent cohesion)。
二、土中的气
1、存在于土孔隙中未被水占据的部位:对土的力学性质影响不大;
2、大气隔绝的封闭气泡:土在外力作用下的弹性增加,透水性减小,如有机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