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PROTAC——基于功能效应物的异功能分子设计
多特异性分子,是一类通过诱导两个或更多的蛋白质分子相互靠近,以提高治疗潜力的药物。自2001年,异功能分子以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图1)。在这些异功能分子中,PROTACs就是其中最成功的的代表.
尽管PROTACs为小分子药物设计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它们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蛋白质类别。此外,PROTACs的效果取决于特定的E3连接酶亚基,因此受到E3表达的影响,这限制了它们在特定细胞类型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更多招募其他效应物的异功能分子,以补充PROTACs的不足之处。
图1. 用于药物发现的异功能分子的演变的时间轴。
(图片来源:J. Med. Chem.)
日前,Wang等发表于J. Med. Chem.评论性文章概述了一些成功开发的异功能分子和工作流程,并着重介绍了了目前的设计策略、优势及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UPS,自噬机制、内体/溶酶体、磷酸化途径和核糖核酸酶(RNase)L也被发现可以降解靶蛋白或调节翻译后修饰(PTMs),使这些细胞系统的组成部分成为设计异功能分子的潜在效应器。
图2. 基于内源性效应物诱导降解或不同PTM效应的双功能分子的机制。
(图片来源:J. Med. Chem.)
1. 溶酶体募集的异功能分子——LYTACs
除了蛋白酶体,内体/溶酶体途径也是一个重要的蛋白质降解平台(图3A)。与泛素介导的蛋白体降解相比,内体/溶酶体途径作用于更广泛的底物。在自然溶酶体降解机制的基础上,LYTACs是通过将LTR配体与POI结合分子相连而设计的(图3B)。理想情况下,LYTACs可以通过将POI与LTR桥接来发挥溶酶体作用,诱导溶酶体介导的降解(图3C)。目前,已经成功开发第一代LYTACs(M6Pn-LYTAC)和第二代LYTACs(GalNAc-LYTACs)(图3D)。
图3. LYTACs和代表化合物的机制。(A)溶酶体的内源性吞噬过程。(B) LYTACs的合理设计。(C) LYTACs通过利用溶酶体的降解作用降解POI。(D)代表性LYTACs的化学结构和功能。
(图片来源:J. Med. Chem.)
LYTACs的提出补充了PROTACs的功能,解决了PROTACs不能针对细胞外和膜相关POI的问题。LYTACs作为一种能够扩大可降解蛋白范围的有效工具,有着巨大的前景。考虑到LTR在大多数细胞表面广泛表达,防止LYTACs针对只表达LTR而不表达靶标蛋白的细胞,提高LYTACs的选择性和安全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非特异性糖基修饰的抗体在小鼠体内会被迅速清除,确定如何调整LYTACs的药代动力学以控制脱靶清除率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更有力的小分子LYTACs。
2. 自噬招募的异功能分子——AUTACs
自噬系统在溶酶体介导的细胞内物质的降解中起着主要作用。在自噬中,蛋白质的降解是从底物的基于S-鸟嘌呤化的K63聚泛素化开始的,然后泛素化的货物被参与自噬体的受体识别,并在后续过程中被降解(图4A)。基于自噬系统的重要功能,Arimoto小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异功能分子,称为AUTAC;AUTAC通过招募自噬体选择性地降解POI(图4B)。
图4. AUTACs和代表化合物的机制。(A) 通过自噬体途径的内源性自噬过程。(B) AUTACs的合理设计。(C) AUTACs/AUTOTACs通过采用自噬体降解POI。(D) 代表性AUTACs/AUTOTACs的化学结构和功能。
(图片来源:J. Med. Chem.)
第一代AUTACs选择鸟嘌呤衍生物(cGMP)作为自噬标签来诱导内源性S-鸟苷化。随后,研究人员又开发了自噬靶向嵌合体(AUTOTACs),它可以直接将受体p62拴在POI上并诱导POI的选择性自噬(图4C,D)。
AUTACs/AUTOTACs的概念进一步扩大了异功能分子的POI范围,包括聚集的蛋白质、细胞内的碎片,甚至受损的细胞器。然而,AUTACs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挑战。例如,AUTACs的效率仍需提高、 AUTOTACs的持续性质需要进一步阐明、脱靶和选择性问题仍有待阐释,AUTACs对体内整体自噬过程的影响也有待于探索。最后,自噬的一些关键机制还不清楚。
3. 核酸酶诱导的异功能分子──RIBOTACs
RNAs,包括小RNAs,如microRNAs (miRNAs),短干扰RNAs (siRNAs),和长非编码RNAs,在细胞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有希望的特异性降解RNA的新策略涉及被称为RIBOTACs的异质功能分子,它由一个RNA靶向配体、一个RNase招募分子和两个分子之间的连接体组成(图5A)。RIBOTACs的功能是将内源性RNase招募到特定的RNA上,激活RNase并诱导目标RNA的选择性裂解(图5B)。
图5. RIBOTACs的机制和代表化合物。(A) RIBOTACs的合理设计。(B)RIBOTACs通过激活和招募RNase L降解RNA。C)RNase L降解RNA的内源机制。(图片来源:J. Med. Chem.)
RNase L是一种受调控的内切酶,可降解单链病毒和细胞RNA。RNase L的功能是二聚体,在ATP催化下,RNase L的非活性单体形式通过2′,5′-oligoadenylate调解而二聚(图5C)。因此,合成的短的2′-5′A4寡核苷酸被用作RNase L招募剂,生成化合物2(12,图5D),这是第一个RIBOTAC。
总的来说,RIBOTACs为通过调节mRNA来解决无法治愈的致病性蛋白质提供了一种替代策略。然而,对于RIBOTACs的优化,在渗透性、选择性、脱靶问题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4. 蛋白质磷酸酶募集的异功能分子
──PHORCs/PhosTACs
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最重要的PTMs,因为它们参与调节多种生物功能。磷酸化是由激酶和蛋白磷酸酶可逆地介导的。激酶向靶标蛋白添加磷酸盐基团,而蛋白磷酸酶从靶标蛋白上去除磷酸盐基团(图6A),Yamazoe等人 在2019年进行了一项概念验证研究(图6B)。该小组将PP1招募到AKT(化合物1(15)和化合物4a(16,第一个PHORC))和EGFR(化合物7(17),图6D)。
图6. PHORCs/PhosTACs的机制和代表化合物。(A) 磷酸化调节的机制和功能。(B) PHORCs的合理设计。(C) PHORCs通过招募磷酸酶对POI进行去磷酸化。(D) 代表性PHORCs的化学结构。
(图片来源:J. Med. Chem.)
PHORCs已成为通过改变POI的磷酸化状态而不是其表达水平来精确调节POI功能的有效工具,为避免PROTAC诱导的蛋白质降解而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提供了解决途径。然而,在PHORCs的开发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PHORCs的一些机制仍需精确阐明、非本地底物的去磷酸化、蛋白磷酸酶配体的相对短缺以及需要考虑PHORCs的可药性。
5. 激酶募集的异功能分子──PHICS
2020年,PHICS被提出为一种由激酶激活剂、POI结合剂和化学连接剂形成的异功能分子(图7A),它通过诱导底物的易位使其接近而招募激酶来磷酸化POI(图7B)。PHICS1(20)和PHICS2(21)是第一个设计的PHICS,分别采用内源性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MPK和PKC,使BRD4磷酸化;其他一些PHICS也相继被开发出来(图7C)。
在激酶招募机制的基础上,PHICS可以成为调节POI磷酸化状态的有效工具,它将保留双功能分子的一些优势,如同种异体的特异性、高选择性和快速动力学。此外,它们在重塑激酶特异性方面具更大潜力,可以调节上游激酶未被披露的POI的磷酸化。尽管如此,与靶向蛋白降解相比,只有少数PHICS被开发出来进行概念验证。它们在体内的效力和可药性仍有待验证。
图7. PHICS的机制和代表化合物。(A) PHICS的合理设计。(B) PHICS通过招募激酶对POI进行磷酸化。(C) 代表性PHICS的化学结构和功能。
(图片来源:J. Med. Chem.)
6. 乙酰转移酶募集的异功能分子──AceTAGs
赖氨酸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的动态平衡是由赖氨酸乙酰转移酶(KATs,将乙酰基从乙酰CoA转移到赖氨酸)和赖氨酸去乙酰化酶(KDACs,将乙酰基从乙酰赖氨酸中去除)相互控制。KATs和KDACs的失调导致了各种疾病,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图8A)。为了实现乙酰化调控,Wang等人提出了一个乙酰化标签系统AceTAG,通过异功能分子诱导靶蛋白的乙酰化。第一个AceTAG利用了一个与FKBP12F36V结合配体相连的KAT抑制剂(图8B)。这些异功能分子调节了内源性KATs和FKBP12F36V标记的POI之间的距离,从而诱导了基于底物接近的乙酰化(图8C)。
图8. AceTAGs和代表化合物的机制。(A) 乙酰化调节的机制和功能。(B) AceTAGs的合理设计。(C) AceTAG通过招募KATs诱导乙酰化。(D)代表性AceTAGs的化学结构。
(图片来源:J. Med. Chem.)
展 望 未 来
目前,异功能分子正在成为新药开发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但作者也表示,这一领域也具有诸多挑战。未来对异功能分子的研究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需要更深入的机制研究,包括嵌合分子对POI的特异性和嵌合分子诱导的三元复合体形成的动力学。
(2)需要通过开发高亲和力和选择性配体来提高异功能分子的活性。
(3)这些异质功能分子的可药性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4)从长远来看,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开发能招募更多内源性效应物的异功能分子,进一步丰富靶点调控的内容,如调节分子伴侣、甲基化、脂化、免疫检查点和DNA合成。
参考文献
Beyond Proteolysis-Targeting Chimeric Molecules: Designing Heterobifunctional Molecules Based on Functional Effectors. J. Med. Chem. 2022, 65, 12, 8091–8112
END
文章来源:博药
编辑:三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