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的协调关系
在机械制图技术要求标注中,几何量技术要求需标注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等。为了使表面的多项技术要求能用同一种工艺方案实现,标注这些技术要求时,需要保证相关技术要求的公差允许值的协调。
一般原则是:同一要素的形状公差值小于位置公差值,小于尺寸公差值。现就部分形状、位置公差之间或与尺寸公差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一分析验证。
- 尺寸公差与形状公差之间的关系 -
一、圆柱形零件尺寸公差与形状公差之间的关系
圆柱形零件的形状公差值,一般情况要小于其尺寸公差值,圆柱形零件的形状公差主要指圆度或圆柱度公差。
考虑到形状公差带应控制在尺寸公差带内,而且有富余,圆度或圆柱度公差值应是尺寸公差值的四分之一左右甚至更小。
如图1、图2所示,滚动轴承国家标准规定的安装轴颈和壳体孔圆柱度公差值。
查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得图1壳体孔尺寸φ110J7,公差值0.035mm,图中圆柱度公差值0.010mm;图2轴承轴颈尺寸φ50k6,公差值0.016mm,图中圆柱度公差值0.004mm。
两个实例的圆柱度公差值均是尺寸公差的四分之一左右,国家标准之所以如此规定,就是要保证形状精度和尺寸精度能同时协调地达到要求。
验证如下:对于有配合要求的圆柱形零件,一般要保证形状公差带在直径公差带范围内,这样确保零件即便是圆柱度有一定误差,导致零件出现大小头的锥度误差。但只要是该圆柱度误差可控,就不至于出现一端尺寸在其公差带内,另一端超差的情况。
如图3所示,因圆柱度误差过大,导致如果小端尺寸满足尺寸范围,而大端尺寸可能超差,反之同理。原因就是圆柱度误差过大造成的,所以,应控制圆柱度误差,达到所有横截面实际尺寸均合格的目标。
圆度公差与圆柱度公差类似,圆度公差带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同心圆之间区域,圆度误差可控,就不至于出现过大的椭圆度或过大的不规则形状误差。
见图4所示:图中两同心圆为圆度公差带,圆度公差t,两同心圆之间的粗实线为圆柱形零件横截面假设的实际形状,当零件椭圆误差过大时,可能会出现某方向实际尺寸在公差带范围内,而另一方向实际尺寸超差的情况,不能达到任意方向的实际尺寸都合格。原因就是圆度误差过大。
所以,必须提高圆度精度,控制圆度误差,达到任意方向所有实际尺寸均合格的目标。
二、平行度公差与距离公差之间的关系
如两平行平面有一定的平行度要求,必须满足平行度公差值小于距离公差值这一原则。
如图5拨杆零件,两孔轴线之间的平行度公差为φ0.06mm,两孔轴线之间的距离尺寸为100±0.06mm,公差值为0.12,两轴线平行度公差值小于距离公差值,符合这一原则。
反证一下:如果两轴线平行度过大而超过距离公差值,则满足该平行度公差的两条轴线可能是倾斜过大,从而在轴线全长上有的位置能满足尺寸要求,而有些位置则不能满足。为了使两轴线平行度和距离尺寸都能满足各自的公差,标注时,使平行度公差值小于距离公差值是必要条件。
三、同一要素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之间的关系
在同一要素上给出的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例如要求平行的两个表面,其平面度公差值小于平行度公差值;或车床导轨直线度公差值小于平行度公差值。
如图6板形零件简图,刻线标注直线度公差0.005mm,平行度公差0.01mm,符合形状公差值应小于其位置公差值这一原则。
验证如下:假设有一零件,经测量,画出实际刻线如图7。根据形状、位置误差评定原则——最小条件法,为直线度误差;平行度最小包容区域应平行于基准,故为平行度误差,运用平面几何原理可以证明<,即直线度误差小于平行度误差。
既然它们误差有这种关系,因此,在标注相应公差时,也遵守同样大小关系,即直线度公差小于平行度公差。
四、 定向公差与定位公差之间的关系
位置公差中,定向公差值应小于定位公差值,如平行度公差要小于位置度公差等。位置公差中的定向公差,国家标准规定有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三项公差;国家标准的定位公差有同轴度、对称度和位置度三项公差。
同一要素如果要同时标注这两类要求时,需要满足定向公差值小于定位公差值这一原则。
如上图6所示,标注平行度公差值0.01mm,位置度公差0.02mm,满足定向公差值小于定位公差值原则。
验证如下:依然用图6同一个板形零件,经过对刻线检测,得到刻线实际形状。
以下确定平行度和位置度误差值,如图8所示,平行度误差的包容区域宽度,该包容区域和基准D平行;而位置度误差的包容区域宽度,根据定位误差值评定原理,位置度误差包容区域的中心应在理論正确位置上且与基准平行。
运用平面几何原理可以证明<,即平行度误差小于位置度误差。因此,在标注相应公差时,也遵守同样大小关系,即平行度公差值小于位置度公差值。
五、单项公差与综合公差之间的关系
同一要素的单项公差值,应小于综合公差值。如圆柱形零件的圆度公差值应小于圆柱度公差值;圆度公差值或同轴度公差值应小于圆跳动公差值。
六、圆度公差与圆柱度公差之间的关系
圆柱形表面,如同时标注圆度公差和圆柱度公差,应保证圆度公差值小于圆柱度公差值。如图9所示,齿轮轴两轴颈圆柱度公差值0.003mm,圆度公差值0.002mm,满足圆度公差与圆柱度公差之间关系原则。
原因是,同一圆柱面的圆柱度误差,包含了圆度误差、素线直线度和平行度误差,圆柱度误差是综合了圆度误差、素线直线度和平行度誤差而形成的,所以,圆柱度误差大于圆度误差这类单项误差。
因此,在标注相应公差时,也遵守同样大小关系,即圆柱度公差值大于圆度公差值。圆度和圆柱度公差,可以同时标注,也可以分别独立标注,须根据工件功能需要合理选择。
如滚动轴承国家标准对轴颈和壳体孔就是仅仅标注的圆柱度公差,原因是轴承薄壁工件,容易变形,标注圆柱度公差,限制了轴颈的锥度误差,确保了轴承装配以后不会过量变形。
七、圆跳动与圆度公差、同轴度公差之间的关系
径向圆跳动公差综合限制零件的同轴度误差和外表面的圆度误差。
分析如下:同轴度公差带是指与基准轴线同轴的、直径为公差值的圆柱所限定的区域;同轴度公差标注如图10所示。
径向圆跳动公差带,是指某一横截面内,半径差等于公差值、圆心在基准轴线上的两同心圆所限定的区域。圆跳动公差标注如图11所示。
由于同轴度的误差检测较圆跳动复杂得多,如果不是对同轴度有明确要求,现场经常标注圆跳动公差用以代替同轴度。以下简介两种检测方法,通过检测过程对比,验证圆跳动误差检测的简明性。
(1)同轴度误差检测。如图12所示,将V形块和指示表座置于测量平板上,使V形块与平尺对齐,被测零件置于V形块上。将两指示表分别在铅锤轴向截面调零,再顺着平尺移动V形块,测出铅锤轴向截面上的读数,各对应点读数差值最大值为该轴截面的同轴度误差。然后,转动被测零件,测量若干轴截面,各轴截面读数差中,最大读数差值即为该零件的同轴度误差。此法适用于形状误差较小的零件。
(2)圆跳动误差测量。如图13所示,将零件置于两顶尖上,调整指示表指针在合适位置,被测零件回转一周,指示表读数最大差值为该测量平面上的误差。测量多个横截面上的读数,各个测量平面的跳动量的最大值,即为该零件的径向圆跳动误差。
从以上测量可知,同轴度误差测量,需要同时调整、观察两个指示表,而且对零件形状精度有要求,过大的形状误差会影响测量结果等,而圆跳动误差检测则简明得多。
因此,在对同轴度没有明确要求的情况下,圆跳动测量上有很多方便,有它独特的优势。但问题是,径向圆跳动公差能否限制零件的轴线同轴性呢?以下可以验证,径向圆跳动公差综合限制零件的同轴度误差和外表面的圆度误差。
验证过程如下:由图14可以看到,某零件测量圆柱面有圆度误差,在测量径向圆跳动过程中,圆柱面会使指示表测头动作,进一步引起指针摆动,产生跳动误差;而且,被测量圆柱面轴线与基准A-B轴线明显不同轴,被测量面也会触动指示表测头,引起指针摆动,产生跳动误差,结论是圆度误差和同轴度误差都会引起指示表的圆跳动。
因此,标注技术要求时,标注径向圆跳动公差,也就同时限制了圆度误差和同轴度误差。
综上所述,在机械制图技术要求标注中,尺寸公差、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等,需要协调标注,尽量使表面的多项技术要求能用同一种工艺方案实现,使工艺更加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