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

王魏兴,夏春波,郑召涛,余波,肖垚,席椿富.基于CFD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J].汽车工程学报,2020,10(06):431-435.

摘 要:
为了更好地保证较大尺寸车型的乘员舱舒适性,通常会增加一套顶蒸风管系统。由于顶蒸风管布置受到顶棚的空间限制,出风口位置风管方向与风口方向互为垂直的结构,风口位置会形成较大的风口空腔,气流进入空腔后容易形 成涡流,会出现风口出风不均匀的现象,影响乘员舱舒适性。应用 CFD 分析方法计算得到风口的风速分布,根据分析 结果判断出风均匀性,通过优化风管出风口结构,即在风口位置风管内壁设计凸台结构,达到提升风口出风均匀性的目的, 进而改善乘员舱的舒适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越 来越高,乘员舱的降温效果成为评价乘员舱舒适性 的一个重要指标 [1] 。一般情况下,轿车只拥有一 套空调系统就能满足降温需求,对于尺寸较大的车 型如大型 SUV、MPV 等,为了更好地保证乘员舱 舒适性,通常会增加一套顶蒸空调系统(Heating,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HVAC),HVAC 位于后轮毂包位置,风管位于 C 柱(或 D 柱)和顶 棚内,出风口位于顶棚位置;由于受到顶棚空间限 制,风管方向与风口方向处于互为垂直的结构,风 口位置会存在较大的风口空腔,气流通过风口空腔 时容易形成涡流。顶蒸风管不同于前吹面风管,气 流从风管进入风口后,在风口空腔中要经过 90°向 转角才能吹入乘员舱,这会出现风口出风不均匀的 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出现风口一半以上区域无风的 现象,从而导致乘员舱整体制冷效果不佳,影响乘 员舱舒适性以及驾乘体验 [2] 。

龚继如 [3] 通过仿真和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 风道压力对空调风道出风均匀性的影响,但并未研 究风口结构对出风均匀性的影响。王爱斐等 [4] 探究 了轨道交通车辆空调风道结构对其整体送风均匀性 的影响,但并未研究单个风口出风均匀性。

传统设计通常是根据经验和试验,这样前期无 法有效地评估对应方案下风口的出风均匀性,且加 大了开发的周期和成本。本文通过 CFD 仿真分析对 风口进行优化,有效地提升了出风口的均匀性,大 大缩短了开发周期,最后通过样件装车试验方法对 最终状态进行试验验证,该方案能有效解决风口均 匀性差的问题。


1 几何模型介绍

某车型顶蒸风口出风均匀性较差,甚至会出现 风口一半以上区域无风的现象,驾乘体验不满足要 求。应车企要求,对该车的风口出风均匀性进行优化。

该车为 7 座大型 SUV,为保证后两排乘员的舒 适性,顶蒸风口采用前后各两个风口的布置方式, 风管方向和风口方向互相垂直,风管分析模型如图 1 所示,风口的结构及形成的空腔如图 2 所示。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1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2

2 顶蒸出风均匀性目标

参考空调前排吹面风口的出风均匀性统计值并 与相关工程师进行讨论,确定本次顶蒸风口出风均 匀性的优化目标如下。


2.1 CFD 仿真目标

(1)针对某一风口,均匀性系数≥ 0.7。

(2)风口被格栅叶片划分为多个出风间隙依次 为 1、2 风口(图 3),每个出风间隙的平均风速与 整个风口平均风速的差值不超过 20%。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3

2.2 试验测量标准

(1)主观感受各个区域风速度,出风是否均匀。

(2)同一风口均分为左、中、右3个区域(图4), 每个区域随机测量 3 次有效值,取平均值记为该区 域的平均风速。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4

(3)将上述各区域的平均风速取平均值记为本 次测量整个风口的平均风速;每个区域的平均风速 与整个风口的平均风速差值保持在 20% 以内。


3 模型建立及边界条件设置
3.1 模型建立

为保证计算精度,处理模型时尽量保证模型的完整性,以及保留乘员舱中所有部件,包括全部 格栅叶片、风口、顶棚、风管等。将整个乘员舱及 HVAC、风管、风口处理为完整的封闭的计算域, 且各个风口区域 50 mm 范围内的顶棚数据不做简 化处理;网格尺寸设置为 1 ~ 16 mm,对风管、 HVAC、风口及风口直吹段区域进行网格加密;对 风管、风口、HVAC 进行边界层设置,最终面网格 数量为 2 360 412 个,体网格总数量为18 274 694 个;整个降温模型为内循环。


3.2 分析边界条件 

入口设置为质量流量入口,前 HVAC 入口质量 流量为 420 m3 /h,后 HVAC 入口质量流量为 210 m3 /h, 出口设置为压力出口。

4 基础模型和初版模型分析结果

本文主要研究风口出风均匀性,基础模型分析 结果显示风口 1 出风均匀性最差,因此,将风口 1 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优化,如图 5 所示。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5

初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风口 1 的出风均匀性 期的优化不利。系数为 0.61 不满足目标值 0.7,且风口平均风速为 3.9 m/s。风口左侧间隙风速普遍在2 m/s以下(图6), 不满足每个出风间隙的平均风速与整个风口平均风 速的差值不超过20%的要求;整个风口均匀性较差, 需要对出风均匀性进行优化。

如图 6 和图 7 所示,风口 1 出风很不均匀,出 现同一风口一半有风一半无风的现象,与前期车企 反馈的问题一致。由于风管的布置空间有限,风管 方向与风口方向互为垂直,风口位置存在较大的风 口空腔,气流在流经空腔时,会在空腔内形成涡流 (图 8),导致气流不能从风口均匀地流入乘员舱, 所以需要对空腔进行优化。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6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7

5 优化方案

原状态的风口结构如图 9 所示,只有一条筋用 于调整风口的风量,由于筋未将风口完全分割成独 立的风口,导致风口空腔并不是独立的空腔,对后期的优化不利。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8

按图 10 所示的方式调整出风口空腔的结构, 将位置 1 处的筋打通,使风口处形成一个完整独立 的空腔,使风口的出风方式受干扰因素减少;通过 不断的优化调整,最终在位置 2 处加 1 个宽度为 20 mm,长度为 50 mm,深度为 6 ~ 14 mm 的楔形凸台,以改变空腔结构和涡流状态;在位置 3 处加 1 个宽度为 10 mm,长度为 20 mm,深度为 5 mm 的凸台,提前下压一部分气流进入乘员舱,防止涡 流减弱或消失后,气流完全从风口的远端进入乘员 舱的现象。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9

6 优化模型分析结果

优化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风口 1 的出风均匀性 系数为 0.73,满足目标值 0.7,且风口平均风速为 4.1 m/s,风口各个间隙风速超过平均风速的区域均 在一半以上,如图 11 和表 1 所示。风速均匀地从 风口的各个格栅间隙进入乘员舱,如图 12 所示。随着空腔结构的改变,涡流强度大大减弱,如图 13 所示,能够使气流从整个风口均匀地进入乘员舱。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10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11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12

7 试验测试结果 

试验测量风口风速时将风口分为左、中、右 3 个区域,如图14所示,分别测量3个区域的出风速度, 如图 15 所示,且每个区域随机测量 3 次,取平均值。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13

优化前对原车使用风速仪测量风口 1 处的出风 风速;测得左、中、右3个区域的风速分别为0.8 m/s、 2.9 m/s、4.3 m/s(表 2),主观感受 3 个区域风速 差异较大,左侧基本感受不到风,均匀性差。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14

优化后制作快速样件并装车,使用风速仪测量 风口 1 的出风速度;测得左、中、右 3 个区域的风 速分别为 2.8 m/s、3.1 m/s、2.6 m/s(表 3);测得 3 个区域的风速差异较小,能够感受到整个风口都 有较大的风吹出,且各区域的平均风速都在实测风 口平均风速的 20% 以内,满足风口的设计要求,能 够得到很好的驾乘体验。

实测的平均风速都比分析的平均风速低,主要 是由于风速叶轮测速仪尺寸较大,出风口较窄,测试时出风口不能有效地覆盖整个风速仪,测试的风 速比实际的风速偏低。但通过各个区域的平均风速 及整个风口的平均风速间的相互对比可以判定出风 的均匀性。

【论文分享】基于 CFD 的某车型顶蒸出风均匀性研究的图15

8 结论 

本文通过对某车型顶蒸风口出风均匀性优化分 析,在风口空腔内加凸台的优化方案很好地改善了 风口的出风均匀性,并通过试验进行对比验证,结 果表明,优化后的结果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在整车 开发前期采用这种在风口空腔内加凸台的方法可以 快速有效地改善风口出风均匀性,缩短研发周期。该优化方法可以作为同类车型顶蒸吹面的参考。


文章来源:汽车CFD热管理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1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