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STAR-CCM+的计算结果作为KULI的输入对某柴油机商用车进行热管理仿真计算,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该柴油机冷却系统的散热能力。针对以上结果,提出优化方案提升该系统的散热能力,提升散热器许用温度,降低中冷器进气温升。通过三维一维相结合的仿真计算方法,对柴油机机舱进行热管理分析,合理有效,误差可控。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升柴油机冷却系统匹配的效率,可以准确地进行热管理分析。对于冷却系统的优化改进,能够进行正向分析,做到合理匹配、高效开发。

1 STAR-CCM+三维计算

1.1 三维模型

某柴油机商用车整体选用的是全尺寸模型,由于整车及发动机的零部件数量较多且布置紧凑,故在不影响模型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对计算模型进行了部分零部件的删除简化,以便缩短计算收敛时间。最终将三维模型布置在STAR-CCM+计算流场中,如图1所示,整车模型中,长L宽W高 H,其中流场区域总长度为11L,总宽度为8W,总高度为6H,其中车前约为4L,车后约为7L。冷却系统的选型布置需要考虑整车的空间及发动机的性能,如图2为该柴油机商用车中冷器、散热器、风扇三维布置图,其中中冷器迎风面积与散热器迎风面积比例如图所示,风扇直径790mm。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1
图1 流场设置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2
图2 冷却模块

1.2 网格划分

在STAR-CCM+中生成的面网格并修复不合格的表面,然后划分计算区域,并设置棱柱层,棱柱层厚度和尺寸可根据需要单独对零部件进行设置,采用切割体网格单元生成器生成体网格,最终生成的网格总数约为2804万。采用K-Epsilon湍流模型,对于整车附近区域进行了加密处理,同时对于散热器、中冷器、风扇、进气格栅等敏感部件也进行了局部加密。其中,整车附近区域加密网格尺寸为200mm,发动机、风扇、中冷器、散热器、进气格栅的网格尺寸为3-7mm,整车网格尺寸12.5mm。整个流场区域的横截面网格分布如图3所示,其中右边是散热器和中冷器的局部截面网格。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3
图3 截面网格

1.3 边界设置

整个流场的进出口分别设置为速度进口和压力出口,进口速度设置为20km/h,流场的其他外表面设为壁面。为了有效地模拟的风扇的旋转状态,采用MRF(多参考坐标)的方法,在风扇表面设置边界,区分风扇运动区域,该区域采用旋转坐标系,模拟风扇旋转,计算结果更真实有效。在模型中,从车头方向向后依次是中冷器、散热器、风扇,风扇吸风增大进气量,提高散热能力。风扇速比采用1.16,发动机转速分别为900r/min、1100 r/min 、1400 r/min 、1900 r/min。
为了更好的模拟空气流经中冷器和散热器,故单独再将两者芯部模型设置成多孔介质,根据散热中冷的试验性能参数求出多孔介质的压降,与表观速度联合求出多孔介质的粘性、惯性阻力系数,通过这些参数来体现模型的流动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Δp=av+bv2
式中:ΔP即换热器冷侧压力梯度,Pa;a即粘性项阻力系数;b即惯性项阻力系数;v为冷测空气流速。
用以上方法即可建立两换热器多孔介质模型,通过交界面连接该模型与外部模型,相关数据见表1。
表1 多孔介质参数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4

1.4 计算分析

如图4是柴油机商用车在流场中横截面的速度分布,该速度分布云图选取的是风扇转速1624 r/min(1.16倍发动机转速)。图中可看出,在风扇作用下,空气依次流经车头格栅、中冷器、散热器,为了提高冷却系统的冷却效率,在整车布置时应当尽量避免热风回流。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5
图4 流场截面速度分布

2 KULI一维计算

2.1 一维模型

以上三维软件STAR-CCM+与一维软件KULI相结合计算并研究重型车的热平衡,分析其计算结果,并将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根据整车中冷器、散热器、风扇、柴油机的布置结构,建立一维仿真模型,其中换热器的性能参数及物理尺寸根据试验数据得来,并用于模型搭建,具体如图5所示,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cp压力系数、中冷器、散热器、阻力矩阵、风扇。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6
图5 冷却系统一维模型
由于整车结构、进气格栅形状、发动机机舱空间大小、换热模块整体尺寸及管路布置方式等的影响,换热模块表面速度分布通常都存在差异,为了使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我们通常将换热模块模型分成多个区域,运用三维计算软件STAR-CCM+得到速度分布,然后在KULI中添加并编辑阻力矩阵。根据该整车匹配的散热器性能、中冷器性能参数,风扇性能参数,在KULI软件中建立散热器、中冷器、风扇模型,图6为散热器性能MAP,图7为中冷器性能MAP。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7
图6 散热器换热性能MAP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8
图7 中冷器换热性能MAP

2.2 计算结果

经过以上建模、计算,整车的热平衡仿真结果见表2。
表2 整车的热平衡仿真结果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9
为了验证车辆在严苛条件下的散热能力,热平衡试验需要控制迎面风速小于20 km/h,并且环境温度要求高于30℃。试验时,一般测量柴油机额定工况及大扭矩工况,要求风扇全速运转,且在一定时间内水温变化值小于1℃,此时记录数据。本文研究的重型商用车热平衡试验结果见表3。
表3 整车的热平衡试验结果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10
将上述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散热器中冷器的冷却效果,对比结果见表4和表5,两结果相差不大,进气温升和极限使用环境温度的差值均在1℃以内,说明该仿真计算方法误差较小,可用于后续开发过程中冷却系统的优化匹配。
表4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进气温升)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11
表5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极限使用环境温度)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12

3 优化分析

上述结果显示,发动机转速1100-1900 r/min时,进气温升均在30℃以上,说明中冷器的冷却效果并不好。增压后的空气中氧气的密度也会降低,进而降低柴油机的有效充气效率,直接进入燃烧室还会引起缸内燃烧温度过高,影响排放以及带来其他故障,故中冷器的作用十分重要,应当优化其冷却效果,满足设计开发的要求。针对上述结果,更换迎风面积更大的中冷器,计算结果见表6。
表6 优化中冷器仿真结果
基于STAR-CCM+和KULI的某重型商用车热平衡仿真分析的图13
由上文可知,优化中冷器迎风面积大于原中冷器迎风面积,增大了约0.09 m2。如下计算数据分析,增大中冷器尺寸能够起到改善中冷器冷却能力的效果,各转速工况下的进气温升均降低约5℃,如需进一步提高中冷器冷却能力,可进行更大中冷器或改善中冷器结构的研究分析,同时需考虑机舱布置等其他因素。

4 结论

(1)经过上述论证分析,对于柴油机商用车的热管理研究,可以采用三维一维相结合的仿真计算方法。以上方法能够对冷却系统的优化匹配方案进行有效的分析,计算结果精度高,节约成本,能够提高正向开发的效率。
(2)增大中冷器迎风面积能够有效改善中冷器的冷却能力,根据整车具体使用环境,如需进一步提高中冷器冷却能力,可进行更大中冷器或改善中冷器结构的研究分析。
(3)可以采用以上模型进行该柴油机商用车冷却系统的优化匹配,对优化方案进一步地分析、比较,不仅要满足设计要求,也要充分考虑经济性、动力性等因素。

作者:潘雪梅,周建林,刘世浩,周长奉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汽车热管理之家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1 评论 收藏 4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