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 系列激光分析设计软件 | 示例案例:双包层光纤中的泵浦吸收

在 这里 , 我们 将 展示了如何利用  RP Fiber Power 来分析和优化双包层光纤设计。由于这涉及到一些复杂的细节,因此 RP Fiber Power 的 高度 灵活性对于 完成 这项任务至关重要。

模型的描述

我们考虑将双包层光纤用于 大 功率光纤激光器和放大器。众所周知,注入到泵浦包层中的泵浦光的 吸收率会因为 泵浦包层的 某 些模式与掺杂 光纤 纤芯有 微 弱重叠 而降低 。我们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

注意,基于模式的方法不太适合这种分析。一个原因是泵浦包层可以有非常多的模式。另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善泵浦吸收,通常会使用一些减弱共模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运行良好的模式解算器将很难开发,并且需要大量的计算时间。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数值光束传播是一种更实用的方法。然而,这也并非易事:

为了切合实际,我们需要构建一种输入泵浦波,这种泵浦波相当不连贯,但仍具有足够的空间相干性,以便高效发射,在本示例中,我们的构造如下:

  • 我们从一个具有真实强度分布(仅限于泵浦包层)但具有随机光学相位的场开始。这将导致巨大的光束发散,从而只有较小部分功率可以发射到泵浦包层中。
  • 然后,我们对该场进行傅里叶变换,滤除高频成分(对应于较大的传播角),并将其转换回来。
  • 我们在空间域中再次对此进行过滤。

这些操作需要一些脚本代码:

defarray A0%[0, (N - 1) * dr, dr; 0, (N - 1) * dr, dr] (periodic)
defarray A0_f%[0, (N - 1) * dr, dr; 0, (N - 1) * dr, dr] (periodic)
w0 := 15 um { beam size parameter }
sg(x2) := exp(-x2^4)  { normalized super-Gaussian function }
calc
  begin
    { Calculate the initial beam profile: low spatial coherence,
      but high enough for efficient launching}
    var f_max, f_m;
    { First step: totally random amplitudes within the cladding }
    for x := -r_max to +r_max step dr do
      for y := -r_max to +r_max step dr do
         A0%[x, y] := if x^2 + y^2 < r_cl^2 and y < y_cut then
           rnd(-1) + i * rnd(-1);
    { Filter out higher spatial frequency components }
    FFT_n(A0%[], A0_f%[], +1);
    df := 1 / (2 * r_max);
    f_max := 0.5 * N * df;
    f_m := NA_cl / lambda; { maximum allowed spatial frequency }
    for fx := -f_max to +f_max step df do
      for fy := -f_max to +f_max step df do
        A0_f%[fx, fy] := sg((fx^2 + fy^2) / f_m^2) * A0_f%[fx, fy];
    FFT_n(A0_f%[], A0%[], -1);
    for x := -r_max to +r_max step dr do
      for y := -r_max to +r_max step dr do
        A0%[x, y] := sg((x^2 + y^2) / r_cl^2) * (y < y_cut) * A0%[x, y];
  end
A0%(x, y) := A0%[x, y]

数值网格比泵浦包层稍大。我们在外包层中引入人工吸附,模拟外包层的损耗,这种损耗通常会发生在外边界。

由于泵浦包层的高数值孔径(0.4),因此数值分辨率需要相对较高。我们使用0.47um 的横向分辨率和3.3 um 的纵向分辨率。

结果

最初,我们假设泵浦包层 为圆形, 掺杂 核心为居中 。对于纤芯吸收,我们假设为 100 dB/m,这比 有点超出 实际情况,但这样我们 就 可以使用更短的光纤长度 (500 mm),从而节省计算时间。

图1显示了幅度分布在光纤中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强度分布在纤芯区域形成了一个“洞”。这是众所周知的效应,即在一定长度的光纤中,功率主要集中在泵浦吸收很弱的模式中。因此使用更长的光纤没有多大帮助。

图片


图1: 圆形泵浦包层沿光纤的振幅分布。

图1中的红色实心曲线显示了泵浦功率的衰减情况。这可以与“原始”分析预计的结果(虚线)相比较,其中假设根据纤芯和包层面积之比的恒定吸收系数。传播一段时间后,由于上述影响,两条曲线明显不同。

图2显示了光纤末端的强度分布。纤芯和包层边界用灰色圆圈表示。

图片


图2:光纤末端的强度分布。

可以通过使用 D 形泵浦包层来提高泵浦的吸收率:本质上,我们在泵浦包层的顶部切掉一部分。这就降低了光纤的对称性,从而避免了低纤芯重叠的螺旋模式。图3和图4显示了结果。泵浦强度在横向上的分布更加均匀,而泵浦吸收率现在甚至比根据“原始”的估计值稍好。

图片


图3:D 形泵浦包层沿光纤的振幅分布。

图片


图4:光纤末端的强度分布。

当然,我们现在还可以研究一些改进的情况,例如使用八边形泵浦包层、偏心纤芯、弯曲光纤等。这样就可以优化不同设计的双包层光纤。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