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与简析】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

【划重点与简析】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

1.0.3 特殊设防类建筑遭受极罕遇地震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注:特殊设防类建筑需考虑极罕遇地震的验算。

3.1.1 【条文说明】建议特殊设防类建筑宜提高一度设计

3.1.3 隔震结构基于中震设计,中震下结构弹性分析,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分析(小于中损);特殊设防类和房屋高度超过24m的重点设防建筑,对结构进行极罕遇地震作用的结构变形(表4.7.3-3)和支座变形验算(4.6.6-2,对特殊设防类建筑,在极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橡胶支座的极限水平变形值可取各层橡胶厚度之和的 4.0倍;弹性滑板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的极限水平变形值可取产品水平极限位移;隔震层宜设置超过极罕遇地震下位移的限位装置。)。

3.2.2 场地为IV类时,隔震结构应采取有效措施。【条文说明】指出,放宽IV类场地的限制,可上部结构增设阻尼装置,优化隔震层阻尼设置。

3.2.3 地基基础中震设计验算。

3.3 特殊设防类结构应增设观测系统。

4.1.1-4 抗震设防烈度 7度(0.15g)、8度和9度时的长悬臂或大跨结构,以及 9度时的高层建筑结构 ,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

4.1.4 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以内时,隔震结构地震作用计算应考虑近场影响,乘以增大系数,5km及以内宜取1.25,5km以外可取不小于 1.15。

4.2.1 隔震结构设计反应谱采用三段式,计算罕遇地震和极罕遇地震作用时,场地特征周期应分别增加 0.05s和 0.10s。

4.1.3-3 4.2.4 4.3.4 选波的注意事项:7条波(2条人工,5条天然波)取平均值,3条波(1条人工,2条天然波)取包络值,主要周期点(振型质量累计达到90%各阶振型所对应的周期点)应不大于20%,优先保证周期点匹配,设计地震动加速度峰值可根据地震波的差异性加以调整,每条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相比一般不会小于65%、大于 135%;多条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包络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相比一般不会小于80%、大于 120%。

4.6.1-2 橡胶类支座不宜与摩擦摆等钢支座在同一隔震层中混合使用。

4.6.1-4 隔震层弹性恢复力要求。

4.6.2-2 隔震支座底面宜布置在相同标高位置上,标高不一致(电梯下悬)或错层隔震等时,罕遇地震作用下,相邻隔震层的层间位移角不应大于 1/1000。

4.6.2-4 设防地震下偏心率不宜大于3%。(也可以关注一下罕遇地震下偏心率的大小)

4.6.4-3 隔震支座性能检测时,应当根据隔震支座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压应力限值作为支座竖向荷载来进行检测。

4.6.8 隔震层抗风承载力验算,目前风荷载分项系数取1.5。

4.6.9-2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抗倾覆承载力验算,可计入抗风装置的作用。

4.6.9-3 罕遇地震最大拉应力和最大压应力验算。

4.6.10 隔震支座连接件验算,(5.3.3)需考虑罕遇地震作用下减隔震装置产生的最大水平剪力和弯矩(6.3.1-2)(最不利荷载效应的标准值5.3.2【条文说明】),应保证在不屈服状态,设置隔震支座的柱头应有防止局部受压破坏的构造措施(5.3.5),计算抗冲切和局部承压,配置网状钢筋(6.3.1-3)(注:规范附录C混凝土局部受压强度提高系数部分有笔误),外露的预埋件须有防锈措施,锚固钢筋的锚固长度宜大于20倍锚固钢筋的直径,且不小于250mm(5.3.4【条文说明】),隔震支座外露的金属部件表面应进行防腐处理(5.3.4)。

4.7.2 隔震层支墩、支柱及相连构件应采用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支座底部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弯矩进行承载力验算 ,且应按抗剪弹性、抗弯不屈服考虑。(6.1.4)

【划重点与简析】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的图1

【划重点与简析】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的图2

【划重点与简析】建筑隔震设计标准(GB/T 51408-2021)的图3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5.1.3 隔震层顶板应有足够的刚度,当采用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时,板厚不应小于160mm。

5.2.3 【条文说明】支座剪切性能试验应考虑温度修正和加载频率修正,一般情况下 ,温度修正到标准温度23℃,频率修正到 0.33Hz。在10MPa面压作用下的水平极限剪切变形能力不应小于各层橡胶厚度总和的 4.0倍。

5.4 隔离缝的相关要求,穿越隔震层的重要管道、构件钢筋作避雷针,预留水平变形量不应小于隔离缝宽度的1.4倍。(5.5.3 5.5.4 )采用悬吊式方案穿过隔震层的电梯井,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应与下部结构发生碰撞 ,此外 ,电梯井悬吊部分上下端之间的相对水平位移与悬吊部分的高度之比,对 于混凝土结构不宜大于1/400,对于钢结构不宜大于1/200。(5.4.3【条文说明】)

5.6 伸缩缝不应小于罕遇地震或极罕遇地震作用下缝两侧结构最大相对位移的1.2倍 。当伸缩缝贯穿隔震层顶板及上部结构各层楼板,使上部结构分为多个独立的隔震结构时,伸缩缝应按相邻隔震结构的隔离缝考虑。

6.1.2 当建筑高度超过150m时,应进行论证并采取有效的抗倾覆措施。隔震建筑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的高度。结构高度取隔震支座标高到上部结构屋面板顶的高度。(【6.1.2条文说明】)

6.2.1-2 新增橡胶隔震支座受拉支座的数量,同一地震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作用下出现拉应力的支座数量不宜超过支座总数的30%。

6.3 隔震结构框架结构的底层柱加强、抗震墙底部加强、短肢抗震墙的底部加强等。

6.3.15 竖向不规则的隔震结构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薄弱层应进行验算。

6.3.16 注意IV类场地的高层结构,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6.3.18 剪力墙隔震结构应当注意在设置隔震层时,抗震墙和开洞抗震墙下应设置转换梁,需注意相关构造要求。

6.3.20-2 上部结构底层不应采用偏心支撑,宜采用屈曲约束支撑(BRB)或中心支撑 。隔震结构抗震计算时,钢框架一支撑结构的框架部分按刚度分配计算得到的地震层剪力应乘以调整系数,达到不小于上部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计算最大层剪力1.8倍二者的较小值。(6.3.22)

7.1.2 大跨屋盖建筑中的隔震支座宜采用隔震橡胶支座、摩擦摆隔震支座或弹性滑板支座。采用其他隔震支座时,应进行专门研究 。

7.1.3 大跨屋盖结构应考虑结构温度变形引起的隔震支座和隔震层各装置的变形。地震效应应进行三向地震输入的时程分析(7.1.4)。地震作用的荷载效应组合应计入环境温度的影响,温度作用的荷载组合分项系数可取 0.4。(7.3.3)

9 核电厂建筑相关要求较普通结构要求更高,主要在支座性能检测、支座验算限值、地震作用效用(三向)、隔震缝宽度取值、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地震监测与预警等方面。

10 加固结构上部结构抗震措施,根据底部剪力比及相应地震烈度确定。详见加固规范。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App下载
技术邻APP
工程师必备
  • 项目客服
  • 培训客服
  • 平台客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