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掌握!新能源动力电池热管理仿真必备技能大揭秘!(内附课程视频)
众所周知,新能源动力电池热流体仿真分析,因其复杂性和广泛性,想要从入门到精通,需要学习到每个板块的内容,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那更将是一项艰巨任务!因此对于新手来说,如果想要靠自学摸索,从新手到独立构建热仿真模型之路就变得尤为漫长!
因此本套《starccm+新能源动力电池热管理仿真入门到进阶》课程专为想快速入门并找到心仪热仿真工作的人群研发,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套从PACK模型简化,到热模型构建,再至后处理评价全程详尽的系统讲解。
这段学习之旅远不止于对SCDM/Star-CCM+软件操作的掌握,它更是一次深入新能源动力电池热管理仿真与设计的全面探索。通过本次系统学习,您将迅速具备独立构建电池PACK模型及热流体仿真分析的能力,实现职业生涯的飞跃!
新能源动力电池热管理仿真如何快速入门
今日好课推荐:
《Starccm+动力电池热管理CFD仿真入门到进阶25讲》
课程适合人群:
1.新能源行业应届毕业生
2.热管理领域人士(1-2年经验)
3.跨行业转行人员
课程学习建议:
对于刚毕业初入职场或渴望提高热管理能力迅速成长的同学,推荐从入门课程开始,重点学习热管理设计与仿真。根据个人对软件的熟悉程度,灵活选择课程,快速构建热管理能力基础。
有的人会问:“我是热管理仿真工程师,为什么要去学习设计课程?”,热管理设计与仿真紧密相连,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热管理仿真工程师,掌握设计课程同样重要,单一技能在职场中的竞争力有限,岗位也只能定格在评估工程师。
👇相关课程跳转:
1.
2.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专注于动力电池液冷热管理的仿真技术,结合市场主流设计趋势,系统讲解从建模到结果评估的全过程。关键内容包括:
- 热管理仿真基础:介绍电池热管理仿真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及在电池设计与安全评估中的关键作用。
- 前处理原则:详细阐述仿真前处理的核心步骤,包括几何模型构建、材料属性设置、边界条件定义等,确保仿真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 网格划分策略:讲解高效、精确的网格划分方法,针对电池复杂结构,展示如何优化网格以提高仿真精度和计算效率。
- 液冷设计应用:以液冷技术为核心,通过ANSYS-SCDM构建电池包PACK模型,STAR-CCM+进行流场与热场仿真,模拟真实工况下的温度变化。
- 电池多工况分析:涵盖低温停车加热、常温及高温行车等多种工况,全面分析PACK内部电池温度动态变化,确保设计适应不同环境需求。
- 热模型建立与验证:系统讲解如何根据电池特性及工况需求,构建合适的热管理仿真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或理论计算进行模型验证,确保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 结果评价与优化:教授如何解读仿真结果,评估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性能,并提出改进建议。同时,介绍如何通过迭代优化提升热管理效率,延长电池使用寿命
- 技术经验分享:本课程不仅传授仿真流程与技能,也是在分享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的实战经验与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程,您将可以在短时间内全面掌握动力电池液冷热管理仿真的核心技术,并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高效运行贡献力量。
二、课程评论
level水平线老师课程的专业度和实操性是有目共睹的,老师的课程在技术邻平台饱受好评,老师研发的【新能源电池热管理】系列课程已帮助上千位同学熟练掌握电池热管理仿真技能,并成功拿到心仪offer。
三、本课程学习要点
- 软件应用精通:掌握ANSYS-SCDM与STAR-CCM+在动力电芯仿真中的工作流程,包括关键步骤、注意事项及核心技能。
- 前处理优化技巧:精通ANSYS-SCDM前处理操作,尤其是电池热仿真前处理的简化原则,提升模型准备效率与质量。
- CFD仿真分析与行业经验:深入理解Star-CCM+在动力电池CFD仿真中的应用流程,结合行业仿真经验,提升分析准确性与实用性。
- 工况标准与热管理评估:熟悉新能源汽车行业仿真工况标准(如低温加热+高速行驶、常温/高温行车),了解电池温度变化规律及热管理技术设计评估标准。
- 模型构建能力:独立建立液冷系统三维简化模型与热流体仿真模型,展现高级建模技能。
- 结果解读与策略优化:掌握热流场仿真结果后处理方法,正确评估动力电池热管理效能,提出结构与充放电策略的合理改进建议,促进技术优化与升级。
四、课程限时福利活动
多课购买还能立享折上折
扫码添加课代表,咨询更多课程信息
五、课程案例展示(部分)
基于STARCCM+动力电池热管理的仿真案例分析
本案例采用先进的液冷热管理方式,前处理模型如图示,核心包括上下箱体、液冷板、导热垫、隔热护板、绝缘板及模组结构。模组共4组,每组集成18个50Ah方形电芯,确保高能量密度。
液冷系统创新采用两进两出并联设计,提升冷却效率与可靠性。箱体则融合集成液冷设计,利用型材水冷板与框架,经FDS与涂胶工艺精密固定密封,既简化结构又增强密封性。
系统一大亮点在于轻量化设计,液冷组件与箱体结构巧妙共用,显著减轻电池系统重量,提升整车性能与续航。
利用ANSYS-SCDM进行电池包PACK建模前处理,并通过STAR-CCM+进行液冷系统流场与PACK热场仿真。建模时简化非关键细节,确保关键部件如电芯与液冷板精度。在STAR-CCM+中,设置多工况(低温加热、常温行车、高温行车)仿真,分析电池温度分布及液冷系统性能(压降、流量均匀性)。基于仿真结果,提出冷板结构优化建议,提升热管理效率。
图1 PACK系统简化数模
图2 PACK系统简化数模爆炸图
模型简化
通过分析数模结构,评估各部件对热系统影响,决定保留、简化或舍弃部件。
本着模型简化原则,在保证仿真精度的前提下,通过简化减少网格数量并提升质量,提高计算效率。
如图3为简化前,图4为简化后模型,展示了优化效果。
图3 简化前模组 图4 简化后模组
流场仿真中,保留管道内径、液冷板流道尺寸及管路细节(如弯曲、变径、弯头),确保水管无扭曲、弯角平滑,接头装配良好。外部管路、接头、冷板可适当简化以减少网格量。
在热仿真过程中,为了提高仿真效率同时保持分析的准确性,我们对模型进行了精心的简化处理。
首先对于模型中的线束、挂耳、螺丝螺套、铜排、BMS管理部件等部件,由于它们对热管理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选择舍弃,以减少模型的复杂度。而对于那些对热管理系统影响较大的零件,我们则可以适当简化(如倒角结构、结构对齐等)。
完成简化后,我们仔细检查了整个模型,确保没有干涉和其他潜在问题。若有问题,我们可以使用ANSYS-SCDM软件对模型进行了修复;若无问题,我们可以利用SCDM对模型进行了流体域的抽取,为后续的仿真分析做好了准备。
热管理设计
为了确保动力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电池包需集成一套高效且科学的热管理系统,其核心功能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精准温控监测:实时、准确地测量并监控电池组的温度状态,为热管理策略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2.高效散热机制:在电池组温度过高时,迅速启动散热与通风系统,有效排出热量,防止热失控,保障电池安全。
3.低温快速预热:针对低温环境,实施快速加热策略,使电池组迅速达到适宜的工作温度,确保车辆正常启动与行驶。
4.温度均衡控制:通过优化热管理设计,确保电池组内各单体电池间温度分布均匀,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升整体性能。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核心设计目标是在兼顾空间优化、成本控制以及轻量化等关键要素的前提下,实现对电池组温度的有效调控。该系统旨在通过精确的加热与冷却机制,确保电池系统能够在一个理想的温度范围内稳定运行,同时最大限度地缩小电池单体之间的温度差异,以维护电池性能的一致性和延长使用寿命。以下是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结构图:
图5 热管理系统设计结构图
仿真分析
在锂电池Pack设计中,热流体仿真分析是关键工具,用于辅助工程师设计高效的热管理系统。在热管理系统设计阶段,通过热场仿真分析Pack、模组或电池,快速确定合适的冷却、加热与保温策略。进入冷却子系统设计阶段,进一步结合热场与流场仿真,精确调整冷却通道设计、选定冷却介质、设定入口温度与流量,并优化风扇或泵的参数,以确保电池组在最佳温度条件下运行。
利用热流体仿真工具,Pack热管理设计与部分测试工作可高效地在电脑上完成,大幅节省设计、制造与测试成本。以下给予案例中的方式,跟大家介绍一下动力电池热管理仿真分析的基本流程与技巧。
本案例液冷系统设计旨在确保:电芯在特定工况下最高温不超50℃,电芯间温差≤5℃,且系统压降<10kPa。基于下图*电芯单体产热数据,需计算在1C满放条件下,整个电池系统的产热功率。
使用STAR-CCM+软件的VOF模型,模拟液冷板内从注入冷却液到完全填充的过程,以清晰展示冷却液的流动与填充细节。
设置进口两相材料体积分数为:Cooling Water:Air=1:0
设置出口两相材料体积分数为:Cooling Water:Air=0:1
定义进口质量流量值为:(4L/min)
图6云图显示,冷却液在不到1分钟内填满液冷板内腔,同时流道转弯区出现漩涡现象,提示流道设计仍有优化空间以减少湍流。
图6 冷却液流动云图(动图)
图7 1c放电发热功率
图8展示了STAR-CCM+计算出的液冷系统压力云图,压降为1.8kPa,远低于设计限值10kPa。系统采用两进两出并联结构,确保了流量均匀性,满足设计要求。
图9为随着时间变化的电池系统的温度云图
模拟新能源汽车暴晒后启动汽车并高速行驶工况,属新能源电池系统的高温冷却挑战。图10高温冷却的电芯温度变化曲线显示,1C满放工况下,冷却系统有效控制最高温至40.6℃,电芯之间最大温差为1.8℃,达到设计目标,在曲线后端呈现升温现象。
如图7所示,电芯放电末期发热显著,第Ⅱ阶段平均发热量是第Ⅰ阶段的1.8倍,引发曲线末端温升现象。
图9 高温冷却电芯温度变化云图
图10 高温冷却电芯温度变化曲线
图11展示常温高速行车的电池随行车时间变化的温度云图,模拟20℃环境下高速驾驶。当监测点温超38℃启动冷却,单口流量4L/min,入口温22℃。
图14为温度变化曲线(常温行车电芯监测点的温度变化曲线),分未开启冷却的Ⅰ阶段(0-3368s)与开启后的Ⅱ阶段(3369-3600s)。Ⅰ阶段温升,最低38℃温差3.1℃,合规(系统设计目标5℃);Ⅱ阶段初因热惯性和发热激增续升,后冷却作用下降温。全程最高42.7℃,温差3.2℃,均满足设计。
图11 常温高速行车电芯温度变化云图(动图)
图12常温高速行车电芯温度变化曲线
图13为在低温工况电池系统随着时间变化的温度云图,该工况模拟了新能源汽车在冬季寒冷得季节放置车库一夜后,启动汽车把电池加热到能工作温度并进行高速行驶工况。初始环境温度为-20℃,当监测点最低温度不小于5℃时关闭液冷系统,冷却液单个进口流量4L/min,入口温度30℃。整个仿真过程包括低温加热和1c放电工况,在低温加热工况下,电芯监测点最高温度10.9℃,最大温差6℃,液冷系统加热速率为1.6℃/min;1c放电工况,检测点最高温度30℃,放电末端温差在3.7℃内。温差整体先增大后减小,加热拉大电芯温差,放电过程温差减小,主要是由于放电过程中每个电芯发热量一样,发热较电芯底部加热热量更加均匀。
图13显示低温下电池温度云图,模拟冬季冷车启动加热至工作温度后高速运行。初温-20℃,监测点温达5℃关冷却,流量4L/min,入口30℃。含低温加热与1C放电。加热时最高温10.9℃,温差6℃,加热率1.6℃/min;放电时最高30℃,末端温差≤3.7℃。温差先增后减,加热拉大温差,放电均匀发热缩小温差。
图13低温加热电芯温度变化云图
图14 低温加热电芯温度变化曲线
购课前记得添加课代表领取9折券
六、课程图片展示(部分)
扫码立即咨询课程 锁定购课优惠
👇👇
点赞、分享、在看免费领取《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资料包》,等你来戳~(👆扫描上方二维码添加客服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