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

自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以来,火车这种运力大速度快的交通工具已经陪伴了人类二百多年。使用的动力也从最早的蒸汽机,变成后面的内燃机,再到今天的电力,“火车”和“火”逐渐失去了联系。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

时速也从最初的几十公里一步步提高到如今的三百多公里,磁悬浮的速度更是能到四百多。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2

如今,各国普遍把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铁路称为高铁。1964年,时速200公里的日本新干线通车,世界首条高铁开始运营。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3

几十年时间,中国后来居上。2024年,中国的高铁里程达到了4.5万公里,占世界总里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北京上海之间的京沪高铁,设计时速更是达到了380公里,世界最快。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4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你有没有发现,伴随速度的提高,火车头的外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是19世纪的火车。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5

这是20世纪的火车。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6

而这个,是日本的新干线。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7

这是中国的和谐号。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8

更新的,这是中国的复兴号。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9

火车头的外观从强烈的肌肉感变得越来越流畅丝滑。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0

为什么会这样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随着速度的提高,地上跑的列车也不得不像天上的飞机那样,考虑让人头疼的空气动力学问题。很低的速度行驶时,火车受到的空气阻力相比机械阻力可以忽略。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1

但时速提高到300公里时,空气阻力占总阻力的比值就上升到了85%,如果提高到400公里,这个比例更是会增加到惊人的90%。

换句话说,高铁跑一趟用的电,绝大部分被空气给吹跑了。那如何减小空气阻力呢?

首先看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怎么算,它等于二分之空气密度乘以流动速度的平方,再乘以阻力系数和物体迎风面积。空气密度、流动速度和迎风面积都好理解,而且咱也没啥好优化的,总不至于为了减小迎风面积把火车变窄变矮吧,乘客肯定不同意。这里面,最有优化空间的就是这个阻力系数。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2

这是流体力学领域一个著名的无因次变量,和物体的形状及表面特征密切相关。尤其是形状,比如在某个速度下,正方体的阻力系数可能是球体的两倍多。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3

人们研究了很多种形状的阻力系数,最后发现有一种形状是阻力系数极小的,水滴形。

怪不得三体进攻地球时派的是水滴,原来是怕中途阻力太大抛锚了。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4

现在回过头来看火车头的变化,才发现它的形状也在往水滴靠拢。可以说,高速的风,逐渐把火车头吹成了水滴的形状。

手残up为了给大家直观地感受一下水滴与正方形的阻力差别,斥巨资建了个风洞。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5

拆掉鼓风机的出风口,3D打印一个整流罩。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6

再打印个迎风面积相等的正方体和水滴,穿在两条平行轴上,细线绕过整流罩将二者相连。卷上家里的透明桌布,风洞就建成了。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7

鼓风机开启后,二者谁受的风阻大,谁就会被吹得向后跑,而风阻小的会被细线拉着迎风向前。开机。瞬间,正方体就被吹到了后面,而水滴形则由于风阻小被拉到了前方。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8

二者的阻力具体能相差多少倍,我这个简易风洞恐怕测不准,便用流体仿真软件进一步进行了CFD计算。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19

发现在不同的风速下,或者说在不同的雷诺数下,正方体阻力系数都达到水滴的几十倍。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20

对比压力场,水滴形的前后压差明显更小。相比正方体,水滴头部滞止区域小,高压区就小;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21

同时,气流贴壁流动,尾部气流分离减弱,后面低压区也小。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22

进一步研究发现由正方体变成圆润的水滴头,阻力约下降至原来的1/4,而再加一个流线形的尾巴变成完整的水滴,阻力就降到了原来的1/20-1/30,可见水滴阻力小,是前方滞止区与后方尾流的综合作用结果。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23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24

我仿真所用的这款软件是天洑自研的国产流体仿真软件AICFD,内置AI加速算法,CFD计算速度快,算得准,界面交互简洁易学习,内置30天免费试用,即下即用,许可过期了,还可以参加活动申请免费延期。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25

支持中国铁路,亦支持中国工业软件,推荐屏幕前相关专业的工科生试一试,我也在持续出操作教程,与大家一起学习。

高速的风,把火车吹成了水滴的形状的图26

回到现实中真正的高铁外形优化,它实际受到的约束要多很多,要考虑车厢容积、车厢之间的连接、车体表面的突出结构以及车轮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水滴虽好,但只能尽量靠近,却很难达到。本期就到这儿啦,下期见!拜拜

登录后免费查看全文
立即登录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