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地小城镇规划(转)
1、引沦我国人口众多而耕地相应不足,有相当多的小城镇位于山坡丘陵地 区。如何少占良田好土,更多、更好地将目前未能充分利用的山地转 化成为建设用地,探索出一条山地小城镇的开发模式,营造高质量而 又有别于一般平地小城镇的居住环境,是业内人土长期面对而又充满 现实意义的课题,也是山地小城镇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开发山 地小城镇较之平地有诸多不利,但山地在保护耕地、结合地形、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以及创造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等方面有许多便利和 优势条件,对未来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规划中应从战略的角 度进行综合开发,科学利用。本文就正确把握规划设计原则,顺应地 形规划道路系统,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依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创 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等几方面探讨山地小城镇的规划。
2、正确把握规划设计的原则山地小城镇的生态性十分突出,人文活动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大 ,小城镇布局受地形环境及绿化植被的影响极大。规划设计中应充分 利用山地多层次的地形特点,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从 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去综合挖掘、提炼当地的人文资源,在综合分 析山地小城镇的自然因素,空间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基础 上,注重整体与综合,使之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浓厚地 方神韵、体现自己地域特色与文化传统的地方特色。同时强调山地小 城镇的弹性和动态原则,使小城镇的发展具有灵活的变化适应性和可 持续发展的连续性,既能遵循一定的模式逐步发展,也可各阶段相互 组合,互不干涉,独立发展。一旦小城镇结构形成以后,它要能根据 变化的需要进行自我更新和调节,在其发展的各阶段,均能有效地承 担其结构功能,使小城镇的建设、生态保护、文脉继承等方面得到持 续发展的同时能保持自身的特性,使城镇系统处于一个良好的运动过 程中,合理地存在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抄袭、模仿和套用外地的规 划模式。这是对山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对山地小城镇可持续 发展的要求。
山地小城镇的结构布局要顺应地形,从山地的地形特征出发,以沟 、谷等地貌特征为界将用地分为不同的小区来形成山地小城镇的住区 结构,并依据不同的地表及内容设置不同规模的组团,充分顺应地形 地势的变化及高低错落形成自由流畅而有机的组团结构,各组团内部 尽量分别配置具有独立风格的公共开敞空间,使各组团内住户都能方 便地享受到邻里交往的乐趣。总体规划风貌要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 朴素的自然观,体现出规划连续、恒久的可行性。
3、顺应地形规划道路系统山地地形复杂、特征明显,高差比平原地形大得多,规划中要顺应 原有地形地势的起伏变化,依山就势布置道路系统:主干道不必太宽 ,在满足消防环道的坡度、宽度及转弯半径等方面要求的同时保证车 流顺畅即可,次干道则结合地形及建筑群组自由舒展,灵活布置;并 尽量完善、利用原有路网基础,以减少对原有环境的破坏,使土方工 程量达到最小,从而降低建造成电同时灵活运用“之字路”、“半边 街”、“爬山街”等多种形式来体现山地小城镇的特色,形成多层次 、活泼、有机的山地小城镇道路网络结构。山地小城镇曲折婉蜒的道 路,既是交通的动脉,又形成不断延伸的观景线,使视线走廊层层变 化又串联一体,结合绿化,可展现多种类型的景色:婉蜒的街道空间 以建筑体块为媒介,空间上相互穿插,表现出由空间的直观向时间的 连续渗透,使街景逐渐展开,建筑依次出现,避免了一览无余创造出 异常丰富的空间序列,是平地小城镇所不可比拟的。沿着山地小城镇 的道路前行,那有曲有直、自由舒展的街道依次展开,使空间有抑有 畅,前后左右景观序列产生步移景异的效果;那尺度宜人、错落有致 的建筑立面,使步行其中的人们在浏览路两旁店铺的同时,还欣赏到 美丽、富有节奏的衔景而倍感舒适和亲切。
步行交通规划是山地小城镇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特色的有利条件。 规划中应对原有的梯道所形成的步行系统进行加强以凸现山地特色, 可尝试以步行商业服务中心区为核心,用梯道和步行林荫道将小区中 心,小区组团中心联系起来成为一套步行空间系统,满足小区便捷通 达的需要,提供一个安全、宁静、有效的步行交通环境。在步行系统 的细部处理上应保持山地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兴趣,减弱因地形 多变带来的疲劳感。那贯穿于各组团间的步行小径,既是山地小城镇 居民平时登山锻炼或散步的健身途径,又是别有情趣的景观欣赏线。
4、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山地小城镇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土地利 用率普遍比平地小城镇低,其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非常突出。规划中 应综合考虑道路、坡度、坡向、地质、植被、沟谷,以及现状建设条 件等因素,结合地形、地貌的特征,对其进行充分挖掘,最大限度地 集约化利用山地的可建设用地、现状绿化及自然景观潜力,积极探索 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方面的政策,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山地小城 镇土地的升值。
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山地特有的自然条件来展现小城镇特色,尽可能 保持原始地形进行建设,以突出生态环境,根据现状绿化及树木分布 的特点,在道路拓宽时保护性的利用原有行道树,在详细规划过程中 ,建筑布局步行道的设计尽量少伐树,以保留其原始的森林化植被, 在此基础上考虑树木的更新与高档树种的替换,使形态较好的植物、 植被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保留。
5、恢山就势布局建筑群体山地建筑是形成山地小城镇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规划设计中 应依山就势,结合不同地段的坡度起伏特征及地质条件,自由灵活进 行布局:将层数相对较高的建筑布置在较平缓的地带,而层数较低的 建筑则布置在山坡地带。这样一来不仅能减少较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 、方便施工、降低工程造价,而是可以减轻较陡地带的交通负荷与停 车负担。
坡度较大的地带可根据各邻道路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差这一山 地特征,充分利用所在地形的具体条件,进一步采用错层、跌落、跃 层、筑台、退台、爬坡、吊脚、架空等多种灵活的手法设计建筑单体 ,并考虑节能节地建筑的布置,设计地下、半地下建筑,利用地下建 筑屋顶布置绿化、庭院或活动场地,使不同建筑用户均能享受到不同 形式的私家花园。让建筑与原有自然地形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宛如 “生长”于山坡之上,一切来自自然,又融入自然。
6、创造特色鲜明的景观体系如何正确处理小城镇与山的关系是山地小城镇景观设计中的重点 .山地地形、地物一般起伏多变、自然形成,极大程度上有别于平原 地形,其自然景观丰富,可赏景之处甚多:登高远眺,极目峰峦,可 领略山城回卷之美;坐阴观阳,景色明丽;岔路交会、峰顶坯口,均 很有特色。这一切有利于创造山地小城镇空间形态和视角景观,为未 来的小区建设储备了无数良好的宅址,规划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自然、 以人为本、注重文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山地小城镇所处区域内一草、 一木、一山、一水的自然地理地貌和景观脉络,将它们有机的组织到 小城镇景观中去,营造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展现小城镇的特色风貌 ,使山地小城镇既有浓郁的乡村自然景观,又充分体现城镇的现代生 活气息。
镇区内地形高差大、坡度陡、不宜建盖房屋的地段可考虑将其规划 为专业化的观光农业带,遵循多样统一、适地适树、美观大方和经济 高效的原则,合理搭配种植药用、材用、果品、油料等适应当地环境 条件、不同品种、特色多样、地域性的乡土植物,并考虑季节性因素 ,将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快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使田园风光 、园林绿化很自然地空插于镇区内,不同时节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 形成独特的“镇中园”式的农业生态景观,开辟出农业生态旅游景区 .内部既进行平常的农业生产,果树开花和果子成熟时节时则成为农 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好时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绿地景观,使小城镇建 设与农业生产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营造出自然 景观与人造景观相映成辉、集城市生活气息和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园林 化小城镇,自然环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整体。提高/J城镇 的物种利用率,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效益,降低小城镇的环境和绿化 工程成本,促进土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大眼度地发挥生态、 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有效保证山地小城镇良好的人居环境,使其 生态环境走上自我更新的动态发展之路,体现出入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共生关系,使山地小城镇朝着健康、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