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10——让飞行更美好的10项创新

Top 10——让飞行更美好的10项创新

 

1、飞行数字电脑

20180504_161031_000.jpg

    1968年,当美国格鲁曼公司研制F-14“雄猫”时,需要中心数字电脑来获取、计算和报告各种飞行数据,并操纵飞机的控制面和可变机翼的角度。Garrett AiResearch公司承包了这一项目,此前他们设计过F-4“鬼怪II”的机电式电脑。此时集成电路诞生仅10年,他们与美国微系统公司合作研制出可容纳6.5万比特数据的6芯片微处理器,让F-14A在1970年首飞成功,比英特尔公司的单芯片微处理器还早了一年,从此飞行控制进入数字化时代。



2、环形计算尺

0065e1cc680fe8589f94628859ab1118_001WKg6Kzy7jaytFb0Oa6&690.jpg

    1940年以来,E6B环形计算尺成为飞行学员的必备工具。它由美国海军Philip Dalton发明,经过著名导航专家Philip Van Horn Weems完善后,二战当中被美国陆航采用,可以用对数计算飞行速度、高度、航程、燃油消耗和风力影响等,后来还出现在《星际迷航》中。虽然现在有了电子版,但手动计算尺的好处仍很明显:不需电池、又小又轻、方便直观。



3、弹射座椅

20180504_161031_001.jpg

    当飞行越来越快、越来越高,还要背着降落伞爬出座舱跳下逃生就变得越发危险了。1939年德国人开发出了弹射系统,瑞典、英国和美国等也随之跟进,让弹射座椅日渐成熟,现代飞行员的生存几率也大幅提高了。



4、自动驾驶

b2ab5ff50495565773f5f4a311808d2a_001WKg6Kzy7jaytlLwC8a&690.jpg

   飞机的自动驾驶技术早在1914年就已出现,但一直只适合反应较慢的运输机和轰炸机。1949年,利尔喷气的创始人William Lear开发出一套小型自动驾驶仪(上图即为本尊),可用于超音速战斗机的自动着陆系统,这让他获得了国家航空协会颁发的科利尔奖杯。


5、私人鸭翼机

20180504_161031_002.jpg

    Burt Rutan在1975年开启了私人自制飞机的革命,设计了鸭翼布局的VariEze(如图),采用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材料,不仅性能出众,简化的结构和工艺也节省了安装时间,到1985年就卖出了1.2万架。



6、全动平尾

20180504_161031_003.jpg

    1947年,美国空军和航空咨询委员会利用贝尔X-1试验机进行高速飞行研究。当飞行员Chuck Yeager驾机接近音速时,发现飞机无法对操纵作出反应,水平尾翼后缘的小块升降舵面不起作用。经过兰利航空实验室的研究,决定改用整片可转动的尾翼。X-1经过改装后在10月14日成功突破音速,后来的超音速飞机都采用了同样的技术。



7、紧固技术

d98c54edf7fa222fd0319a1abfca9422_001WKg6Kzy7jaytx6zu38&690.jpg

    1930年代,飞机制造开始采用铝合金材料。美国一名技师William Dzus发现当时所用的扭锁式紧固件在发动机的振动中容易损坏,就发明了一种直角回转的紧固件,能更有效地减轻振动影响,保持部件联接的稳固性。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产品成为美国陆航的标准,他们的各种自锁紧固件在二战后又被应用到汽车等行业,可靠性备受信赖。



8、失速警告

20180504_161031_004.jpg

    1937年,正在纽约长岛学习飞行的Leonard Greene目睹了一架飞机失速坠毁的事故,他决意要解决这一安全问题。1946年他创办安全飞行设备公司,研制了一种简单的失速告警装置,在机翼上安装一个迎风叶片,当机翼接近失速状态时,叶片触动开关,点亮座舱内的警示灯,提醒飞行员恢复正常状态。Greene在各种飞机上进行测试和改进,拿到过200多项飞行安全专利,但应用最广泛的还是这项最简单的发明。


9、椅背电视

20180504_161031_005.jpg

    创办了维珍航空的Richard Branson想到要给客舱内的每个座椅背后都安装上电视屏幕,但改装现有的客机需要800万美元,银行不愿为此提供贷款。他就换个方式,向波音公司订购新的747,并要求对方装上椅背电视,于是借到了20亿美元。1991年,维珍航空成为第一家从头等舱到经济舱都配备椅背电视的航空公司。其实这项技术早在1982年就由AirVision公司开发出来,随着技术和市场的发展,飞行中的娱乐设施逐渐成为客机上的标配,如今在新型客机上,已经是位列在机身和发动机之后的第三个成本最高的系统(包括软硬件在内)。



10、水下失重训练

20180504_161031_006.jpg

  对于在太空中飞行的宇航员来说,适应失重环境是必修课。用飞机进行弹道式的急速飞行可以产生失重的感觉,但只能维持较短时间。于是各航天大国都建造了大水池,让宇航员在水中模拟失重条件下的活动。美国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的浮力实验室就有60米长、30米宽、12米深的超大水池,注满水需要将近一个月,可将航天器整个浸入进行复杂的操作训练。


默认 最新
当前暂无评论,小编等你评论哦!
点赞 评论 收藏
关注